全国精准扶贫典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3167700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精准扶贫典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精准扶贫典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精准扶贫典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精准扶贫典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精准扶贫典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精准扶贫典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精准扶贫典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精准扶贫典型篇一:扶贫开发典型案例】潜山县扶贫开发典型案例发布时间: 2014-04-20 17:18:46 来源:潜山扶贫办 阅读次数: 944 特色产业舞龙头,对症扶贫阔步走徐建平一、案例背景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 积 168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2.1 万亩,宜林山场面积 131 万亩, 水面 9.2 万亩。县域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山区面积 占全县总面积 59.2% ,中部的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 23.9% ,东南部 为圩畈区,地势平坦,河湖穿插,耕地集中,占全县总面积的 16.9% 。全县辖 16个乡镇 164 个行政村,其中山

2、区村为 158 个。 2004 年年末总人口 57.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2.3 万人,占总人口 91.4% 。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基 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2004 年全县人均 收入 668 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75 万人,人均收入 668-924 元的低收入人口 6.38 万人。并且有 相当一部分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开 发成本高。该县人均收入 924 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 10.13 万人, 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 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内还很难摆脱贫困,

3、改善这 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需要付出的扶贫开发成 本较大。山区多是以保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 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板栗、瓜 蒌等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影响因素大,缺乏促进群众收入 稳定增长的主导产品。 200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680 元,山区人 均纯收入仅为 1200 元左右,除绝对贫困人口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群 众在温饱线徘徊,生活条件和质量较差。脱离贫困的群众也只是一 种低层次、低标准、低水平解决温饱,基础不牢,稍遇自然灾害极 易返贫,需要继续扶持进行巩固。 山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

4、 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符合贫困地 区实际的 “六大产业对症扶贫模式 ”,即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 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土质地貌,实行不同的产业 扶贫,扶贫项目和资金向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这种扶 贫模式的特点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 问题,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 困户合理地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扶贫资源,从而使脱贫致富步 伐更坚实、更协调。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经济板块。该 县整合县扶贫、发改、农委、交运、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结

5、合各村实际, 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六大特色产业提出包含基 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 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按年度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 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 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 立足资源 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 “一个产业、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个主 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 ”的 “五个一 ”捆绑推进机制,围绕茶叶、 瓜蒌、蚕桑、食用菌、油茶、畜禽等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打 造特色经济板块。二是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该县 2009 年成立了茶叶、瓜蒌、 油茶、

6、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指挥部,强化具体措施, 安排千万元资金,扶持产业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 品牌建设。在项目村修公路、改水渠、建塘堰,发展茶园、桑园和 畜禽等特色种养业,使项目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能 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新天地。先后在 158 个重 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 5763 万元,占县扶贫资金 总额的 70% ,平均每个村综合投入 52 万元。累计新建乡村道路 210 公里,实施农村公路 “村村通 ”工程 640 公里,新建平板桥 18 痤,除 险加固病险水库 12 座,建自来水塔 108 座,铺设引水管道 720 千米,

7、 解决 18 万人饮水困难,干渠整修安装 u 型槽 37 千米,恢复水毁农 田护岸 67 千米,修建当家塘 251 口,改善灌溉面积 2.2 万亩,改善 低产茶园 3700 亩,发展茶园 2600 亩,新建厂房 1890 平方米,添 置机械设备 87 套。三是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该县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定期考核、民主监管为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健康有序发 展。各大产业指挥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有力推进措施,加大 督查验收力度;各乡镇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将 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并突出各自的特色,一村一品、一乡 一业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

8、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发挥 大户带动作用,走 “公司或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之路,实施连片 开发、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县已有 50 亩以上规模化基地 4 处, 5 亩以上生产大户 20 余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 探索发展规律,注重规避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 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握季节、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五是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全县六大产业已有龙头企业 40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5 家,市级 15 家。按照特色农业发展需 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 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

9、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 中的带动作用。注重加强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抓好与 扶贫有联系、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在资金 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实 现产值由 2009 年的 21.9 亿元发展到 33 亿元,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 到 1700 多人,带动 6000 余户 2.5 万人脱贫致富。 典型案例一:合作社撑起 “茶叶楼 ”。“黄柏到塔畈,九十九道弯 ”一曲民谣唱出了 80 年代塔畈人的艰辛。 而位于塔畈中心地的彭河,更是可想而知。由于是三分水田七分山 的地形,这里的农民粮食不能自给。常常是 “守着青柴当米钱 ”。如 今,

10、一提及自家盖起的小洋楼,倪天喜便要提及一个人和他的合作 社江成生和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我 40 多岁了,没有 一技之长,只能干点苦力活。 ”倪天喜一家四口人,因为他和妻子都 是老实巴交的庄家人,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江总让我负责收购 鲜茶草”今年,近收鲜茶草这一项收入,倪天喜一家收入在 9 万元。 “如今,我是手中有茶,心里不慌。 ”倪天喜憨憨的说道。江成生, 安徽省劳模,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社 的牵头人,他却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与茶农的订单,源于 “看见锄头 挖茶树心在痛 ”。濒临长江的潜山县彭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平均海拔900 米,年平均气温

11、16.3 度,空气相对湿度 85% 以上,故山高雾绕, 风光秀丽。其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均适宜茶叶生长。所产名茶, 更是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列为贡茶。但是由于地处深山,这里的茶产 业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 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茶树 叶子能包盐,茶树杆子能撑船 ”说的就是当年的茶叶质量。在当地, 茶叶大部分是老百姓饭后用来说天聊地的饮料。 2004 年的一个秋日 午后,江成生正准备到自家茶地干活,看见一位老大爷用锄头挖茶 树,江成生便问他 “干嘛要砍茶树呢?种着不挺好的吗? ”“又不能当 饭吃,还不如挖掉种点小麦实惠! ”看着

12、好好的茶树要无端受灭门之 灾,江成生很是心疼。 “你把茶树留着,等茶叶长出来了我来收 购”“你空口讲话以后不算数咋办? ”江成生说 “那我们签合同 ”也就是 这场偶然,让江成生和他的同行慢慢走上了一种新的模式。 2008 年, 由潜山县彭河幸福茶场牵头,联合塔畈乡炳峰、观音洞、广西园等 18 家初制茶场、茶叶经纪人和 1058 户茶农自愿组成的茶叶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以加强诚信建设为重点,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推行“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 +专业大户 ”三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 模式,采用订单农业方式,与广大茶农签订合同,公司对茶农进行 二次返利,极大提高了农户发展茶叶的积极性。 目前,加

13、入该合作 社的户数已达 1200 户。加入合作社的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到 4000 元。近期,该合作社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茶曲悠悠唱发展。为引导茶叶发展,潜山县政府每年安排茶业发展 专项资金 120 万,其中 60 万用于扶持茶叶基地建设、 30 万用于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10 万元用于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当年成片新发展茶园 10 亩、 50 亩、 100 亩以上,经验收合格,每亩以奖代补 200 元、 300 元、 400 元。奖补点燃了茶农的激情,至 2012 年,潜山县茶园面积增加 到 10.06 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加到 3.08 万亩,全县 130 余家茶 场通过更新改造,加工水

14、平明显提高。取得 qs 认证的茶叶公司、茶 厂 22 家,通过统一标准收购,统一工艺加工,名优茶质量稳中有升 , 茶叶销售均价达 123.8 元 /公斤,最高价 4400 元/公斤,茶叶生产比 较效益明显,成为茶农增收的亮点。 典型案例二:龙头企业引领养鸡户致富。余井镇天圣村地区原先农户也有养鸡的传统,只是没有形成规模, 处于家庭副业状态,再加上没有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 畜禽产品的销路没有保证。作为 “安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潜 山县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 “服务农民、富裕农民 ”的 宗旨,坚持做到“四到户”服务,为广大养鸡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优 质服务。所谓“四到

15、户”,即一是对养殖户实行送苗鸭和饲料到户。 统一引进良种,该品种品系纯正,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深受加工 厂和广大消费者欢迎。二是技术服务到户。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 经验一家一户地传授到农民家中,确保养殖成功。三是防疫治病到 户。将自己专门聘请的 18 名中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巡回咨 询,及时到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突出性技术问题,同时每月为社员 讲授新知识,为养殖户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四是收购到户,挨家 挨户上门收购。现金结算到户,销售由合作社安排。组织并指导周 边村民科学养鸡、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这种以公司为龙头,采取 “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 ”的方式,不断壮大专 业合作

16、组织,克服了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 局限性和对土地等资源过分依赖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 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目前,随着专业合作社影响不断 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强,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 104 户增加到 200 户,另外辐射带动了本地及周边乡镇养鸭户 500 余户。从合作 社成立至今,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 +农户紧密型合作方式,短短三 四年时间,帮助 120 多户困难家庭摆脱了贫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指挥部产业技术指 导组成员深入乡村,按照省畜禽养殖技术规范的要求,引导养殖户、 养殖小区按照标准化进行建设和改造,帮助建立并完善养殖档案, 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中泰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天 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安庆市市级规模养殖示范场, 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起了带头示范作用。至 2012 年,潜山县出栏生猪 20.92 万头,出栏家禽 332 万只,出 栏肉牛 0.41 万头,禽蛋产量 8420 吨,肉类总产 22620 吨。同期相 比分别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