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章末检测试卷(四)(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483051083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章末检测试卷(四)(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章末检测试卷(四)(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章末检测试卷(四)(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章末检测试卷(四)(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章末检测试卷(四)(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章末检测试卷(四)(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章末检测试卷(四)(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检测试卷(四)(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结合“长江流域示意图”,完成12题。1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1%。图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A甲 B乙 C丙 D丁2下列措施有利于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是()A长江上游大力开发水电,优化能源结构B长江中游多建水库,增强湿地的生态功能C将石化企业布局在长江下游,减轻水污染D拆除河流上的部分堤坝,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答案1.B2.D解析第1题,乙地区位于长江

2、支流的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因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B正确;其他三地都位于长江干流附近,地势起伏较小,水土流失较轻。第2题,长江上游地区大力开发水电和中游多建水库,既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能削弱河流的生态功能,A、B错误。将石化企业布局在长江下游,会加重下游地区的水污染,C错误。拆除河流上的部分堤坝,有利于原有生态功能的修复,D正确。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运行后,大坝以下河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20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及河槽断面形态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20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发生变化,是因为()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黄河下游植树造

3、林大坝加大了水位落差降水增加,流量变大A B C D4与花园口夹河滩段相比,泺口利津段河槽横向展宽不明显最可能因为该河段()A流速较快,河流下蚀更突出B治理黄河工程导致河槽两侧比较稳定C两岸岩石比较坚硬,难侵蚀D河床底部泥沙淤积较松散,更易侵蚀答案3.D4.B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20002015年两处河槽均出现变深的特点,这证明沉积量小于侵蚀量,故体现了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起到了拦截泥沙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泥沙的下泄堆积,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地区,下游的植树造林对中游没有影响,错误。由于大坝的修建,水位落差增大,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增强,表现为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加深,正确。无证据表明20002

4、015年该区域降水量增加,错误。第4题,两处河段均位于黄河下游,且从剖面图来看地形落差均不大,故流速均较慢,下蚀并不突出,A错误。无证据表明泺口利津河段两岸岩石较坚固且泥沙更松散,C、D错误。利津位于山东境内,非常接近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河形势更严峻,在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对河岸堤坝的加固更坚硬,不易被侧蚀,B正确。(2022广西南宁市期末)下图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示意图”,在输水工程中,输水道采用明渠和暗渠两种方式,明渠输水采用与沿线河流立交方式,不与地表水发生水体交换,暗渠则采用地下涵管输水方式。据此完成56题。5该工程采用不与其他水体交换的渠道设计,其主要目的是()A避免水

5、分蒸发 B节约耕地资源C确保水质良好 D保障水量供应6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季节性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该做法可以()A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B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C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D改善土壤肥力和性状答案5.C6.B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南水北调中线线路较长,沿线所经地区经济发达,排污量较大。明渠输水“不与地表水发生水体交换”“暗渠则采用地下涵管输水方式”,都可以避免受到地表污水的影响,从而保护水质,C正确。明渠不能避免水分蒸发,还会占用部分耕地,A、B错误。保障水量供应不是如此设计的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第6题,黄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较小,尤其春

6、旱比较严重。冬小麦在春季处于返青季节,需水量较大,引地下水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地下水资源紧张状况。而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大气降水基本可以满足玉米的用水需求,减少对地下水的使用,可以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B正确。改种春玉米不能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A错误。农作物抗旱能力与农作物本身的习性有关,更改作物品种不能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C错误。更改作物品种对改善土壤肥力和性状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B。(2022山西太原市期末)下图为“西气东输三条线路示意图”。为保证稳定的气源,计划在新疆建设“煤制气”(即将煤转化成燃气)工程。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8题。7西气东输三条线路均选择穿过甲地区,主要

7、自然原因是()A晴天较多,运输连续性强B地形平坦,易于管线铺设C地广人稀,建设用地成本低D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燃气输送8我国将新疆“煤制气”作为补充气源的主要原因是()A新疆“煤制气”运输成本低B“煤制气”生产成本低,储量大C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储量有限D提高新疆煤炭资源转化速度答案7.B8.D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可知,甲位于河西走廊,地形平坦,有利于管线的铺设,故选B。第8题,新疆实行“煤制气”,一方面加快新疆地区的煤炭资源转化,另一方面也能保证稳定的气源,D正确;“煤制气”生产成本较高,且新疆深居内陆,运输成本较高,A、B错;中亚国家的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C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迁移可分

8、为三个阶段(见下表)。据此完成911题。迁移阶段迁入地迁出地阶段一(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西部、中部地区阶段二(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中部、东部地区阶段三(2018年以来)东中西部协调均衡发展。资源密集的中西部地区着力发展基础化工;东部地区着力发展精细化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低碳资源利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上,继续引领我国化学工业转型升级9.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中西部化学工业的区位优势是()A率先对外开放,投资环境优B航海业发达,面向国际市场C劳动力众多,城镇化水平高D化工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1021世纪以来,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化学工业,具有的共同特点是()A专业化程

9、度较高 B生产效率高C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D规模较大,加工水平高11进入东中西部均衡发展阶段的化学工业,其空间布局特点是()A中西部重点发展化工资源开采业B东部沿海着力打造绿色精细化工C中部地区尽量压缩化工生产规模D东中西部均衡布局高中低端化工答案9.A10.C11.B解析第9题,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率先改革开放,这里尽享国家多项优惠政策,为化学工业的迁入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A正确。第10题,21世纪以来,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化学工业主要是中低端化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专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率较低,加工水平低,故C正确。第11题,东中西部均衡发展阶段即为表中的阶段三,读表可知,中西部地

10、区着力发展基础化工,东部地区着力发展精细化工,故选B。福建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目前已经开始行动,正在构建“一带一路”重要的互联互通枢纽。近些年来,继福建、台湾之间产业的“一次转移”之后,福建内部工业的“二次转移”势头良好,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纷纷向省内中西部转移。下图为“福建省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12福建省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条件不包括()A海岸线漫长曲折,港口较多B我国著名的侨乡,经济发展迅速C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D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工业基础雄厚13近年来福建内部工业的“二次转移”,其主要原因是()A高素质人才流失

11、B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的需要C劳动力、土地价格上涨D迁往内地,保障生产的安全答案12.D13.C解析第12题,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岸线漫长曲折,港口多,对外联系方便,A正确。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易于吸引外资,B正确。福建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便于就近获得台湾的产业转移,因此优势明显,C正确。福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商业贸易兴旺,D错误。第13题,材料中表明近年来福建内部“二次转移”的工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因为福建目前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高,土地日趋紧张,地价上涨,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的中西部转移,C正确。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原先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传统

12、“单循环”价值体系链被打破,由中国主导的“双环流”价值体系链(见下图)正在形成。中国作为“双环流”价值体系链的核心枢纽,连接着欧美发达经济体与亚非拉发展中经济体,有利于实现世界经济的共赢。据此完成1416题。14全球价值体系链从“单循环”向“双环流”的转变,主要得益于()A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的调整B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C发展中经济体资源储量增加D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15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面临的挑战是()A劳动力资源匮乏B矿产资源日渐枯竭C基础设施不完善D产业创新能力不足16为帮助发展中经济体更好地融入“双环流”价值体系链,实现双赢,中国应()A提高初级产品进口价格B大力发展传统工

13、业,扩大资源进口C降低中间产品生产成本D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传播先进技术答案14.B15.D16.D解析第1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单循环”价值体系链中,发达经济体掌握技术,处于价值链高端,发展中经济体处于价值链末端。近年来,中国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制造大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初级产品,从发达经济体进口技术,制造中间产品,成为连接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核心枢纽,形成了“双环流”价值体系链,B正确。第15题,中国是人口大国,目前并没有出现劳动力资源匮乏现象,A错误;中国从发达经济体进口技术、出口中间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很多矿产品,对矿产资源依赖性大,但是与该环流关系不大

14、,B错误;中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C错误;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产业创新能力不足,D正确。第16题,在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初级产品,并向其出口技术,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传播先进技术,有利于提高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水平,促进其经济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双环流”价值体系链,D正确;提高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A错误;传统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工业,不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不适合大力发展,B错误;降低中间产品生产成本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不大,C错误。(2022湘豫名

15、校联考)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升级、协同发展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科学合理布局提出更高要求。据此完成1718题。17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A劳动力成本低 B制造业基础好C高铁网密度高 D矿产种类多18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A高端制造业向河北扩散B不同类型制造业加速集聚C专业化分工趋势显著D不断向京津冀以外区域转移答案17.B18.C解析第17题,京津冀地区中,京津地区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高;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水平高,制造业基础好,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高铁以客运为主,不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对制造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但不是矿产种类越多,制造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