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304433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试卷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卷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卷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卷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卷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试卷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试卷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6西城区第二学期期末抽样测试第卷(选择题 共2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炽热 不啻 鞭笞 摧山坼地B蹊跷 祈求 稽首 杞人忧天C毗邻 譬如 荫庇 可与媲美D嗜好 谥号 弑君 有恃无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安详 兵慌马乱 纷至沓来 心有灵犀一点通B诨号 融会贯通 相辅相承 无边落木萧萧下C宣泄 大材小用 促膝谈心 自古逢秋悲寂寥 D糜烂 闲情逸志 鞠躬尽瘁 落霞与孤鹜齐飞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中央财政部称,中国政府每年必须花费几十亿来 日

2、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我国的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有相互 的义务。只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西华一高完全有希望有实力 为国家级示范高中。A与其 遏制 抚养 进升B宁可 遏制 扶养 晋升C与其 遏止 扶养 进升D宁可 遏止 抚养 晋升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月内,几家手机制造厂商同时推出多种新款手机,让喜欢赶新潮却又囊中羞涩的青年男女在选择时见异思迁,实难选择。B 兄弟俩因遗产问题互不相让,眼看就要对簿公堂。人民调解员老王苦心孤谐,多番解劝,最终使他们各自让了一步,妥善地解决了纠纷。C 杰克逊已是多届NBA总冠军队的主教练,又有整个联盟最强大的四大天王做基础,但本赛季,他仍是如履

3、薄冰,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大意。D 许多优秀人物的事迹已家喻户晓,做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从善如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一个有选择怎么的生活道路,以及日后的如何,和他年轻时候的倾向、志趣,关系很大。B这个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做得不好,有时群众丢自行车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秩序。C严厉打击仿造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是本次质量万里行活动的主要任务。D 这家生猪加工厂管理混乱,工作马虎,误把一头患病的猪,被一家饭店买走。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

4、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

5、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

6、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

7、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岂不悖哉! 悖:荒谬B 疑行无名 疑:犹豫C 与秦界河 界:边界D 魏不支秦 支:抵御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固见非于世 B 苟可以利民少年固强之 欲苟顺私情C 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D 可因此时伐魏 举匏樽以相属 我欲因之梦吴越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 鞅欲变法,(鞅)恐天下议己B 汝可疾去矣,(不者)且见禽C 民不可与(君)虑始而可与(君)乐成D (齐)利则西侵秦,(齐)病则东

8、收地9下面各项中,都能直接反映商鞅变法坚定性的一组内容是:公孙鞅闻秦孝公将修缪公之业,乃遂西入秦。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魏相公叔看重商鞅才干,建议魏王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掉商鞅,魏王不听,最终导致割地求和。B 商鞅劝说孝公,至高的德行不会与流俗相融,要想成大事也不必与众人商议,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应该大胆变法,打消了孝公的顾虑。C变法初期,以太子为首的反对势力非常

9、强大。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收服了太子,严惩了乱化之民,变法十年,大见成效。D 商鞅看出魏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主张利用魏败于齐的有利时机攻打魏国,初步建立霸业基础。第卷(共120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晚泊岳阳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注:宋仁宗景祐三年,欧阳修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九月初四,至岳阳,有夷陵县吏来接,泊于城外。此时,是在过后几天写的。11下面各项对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2分) A 第一、二句写因船未泊时晚钟已鸣,舟子闻钟声而知天色已晚,乃泊舟于城下。 B 第三

10、、四句写空阔的江面上,明月升起,上下云水,苍茫一片,分不出江路所在。 C 第五、六句写江水明月交相辉映,江上的舟子渔人唱起月夜归歌。 D 第七、八句写诗人听不尽归歌情思,不觉再起舟楫,追去如飞。12本诗后四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思的并简评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4分)暂时空缺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释“绮靡”如果说,“缘情”说在古代诗学的进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歧义,那么,“绮靡”一词引起的误解和招来的批评就更多了。后世评论者们往往将“绮靡”解作华藻虚饰,以之与六朝文风中文浮于质的弊病联系起来加以指斥,其实是不正确的。据今人周汝昌先生的考证,“

11、绮”的本意是一种素白色织纹的细绫,这在秦晋地区的方言中便称作“靡”,所以“绮靡”一词实在是用织物来比喻文辞的细而精。又据王运照、杨明合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所言,“绮”和“靡”在当时单用都可表示美好的意思,合成以后亦指美好动人。据此,则文选李善注释“绮靡”为“精妙之言”,大体能得其实。汉以后,文章勃兴,言辞的修饰便转为字句、篇章的组织推敲,重视文采因亦成为文士的普遍习性。汉人喜欢用一个“丽”字来标示最具代表性的辞赋的风格,正说明其文采的不可或缺。这样一种重文辞修饰的风气,在六朝文坛上一直延续下去,而“绮靡”说自然也成了这整个风气笼罩下的产物。“绮靡”是风气的结晶,但它在“诗缘情而绮靡”一语中

12、,仍有其独特的含义。首先,相对于汉人以“丽”称赋,“绮靡”在这里是作为诗的特殊表征突现出来的,可见诗这一文体在时人心目中已经取代了赋的地位,上升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形态。其次,却又更见得重要的是,“绮靡”并非诗的孤立的属性,在陆机的概括中,“情”为诗的内质,“绮靡”只是诗的外形。因“情”而讲求文采,因“情”而生成“绮靡”。那么,“缘情”的诗为什么必然要采取“绮靡”的外形呢?明人顾起元锦砚斋次草序里有一段话:“昔士衡文赋有曰:诗缘情而绮靡。不知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绮靡者,情之所自溢也;不绮靡不可以言情。”我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是心物交感、情景融会,

13、情思由物象而兴起,又融入物象之中已形成诗的意境。故而在心物交感、情思发动之际,同时也就产生了情感向意象的转化,这就是顾氏文章里讲到的“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由此观之,则“绮靡”不仅指文辞,主要还指意象,是浮现于诗人心目中的“旖旎佚丽之形”在文辞上的反映;而这种“旖旎佚丽之形”又是诗人内心情思受外务兴感发动后的产物,是诗情传达的必要载体,于是“绮靡”的根子便不能不系于诗情,而归之于“情之所自溢”。因此,如果我们将“情”视以为诗之生命本根,则“绮靡”所标示的美丽动人的外形风貌,正是其内在生命情趣的自我焕发。质言之,“缘情”赋予“绮靡”以生命,而“绮靡”又使所“缘”之“

14、情”获得具体的审美形态,由诗情转为诗美,同时便由原初的情意体验上升为审美体验。陆机的“绮靡”说在“诗缘情而绮靡”的命题下所蕴有的丰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认真推究。14下面各项中,能够做为“绮靡为精妙之言”依据的一项是:A 把绮靡与六朝文风中弊病联系起来加以指斥是不正确的。B “绮”的本意是一种素白色织纹的细绫,这在秦晋地区的方言中便称作“靡”。C “情”为诗的内质,“绮靡”只是诗的外形。D “绮靡”是诗人内心情思受外务兴感发动后的产物,是诗情传达的必要载体。15“绮靡”在“诗缘情而绮靡”一语中独特的含义是一:_;(不超过12个字)二:_(不超过10个字)。16结合文章,概括出“缘情”的诗为什么必然要采取“绮靡”的外形?17下面根据文章内容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汉人心中,如果辞赋做不到“丽”的程度,辞赋便不成其为辞赋。 B “绮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