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解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3028859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解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交往心得体会加教育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函授班的学习,这星期是胡永新老师给我们上的人际关系心理学 ,我从中学到了也感悟了许多。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经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

2、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

3、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有人说: “主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

4、,而生命情调却神情悬隔。 ”还有人说: “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自己。 ”也有人说: “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请马上改变。 ”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 “改变 ”,虽然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并且希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 ”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

5、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心理学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课乐观快乐的金葵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 “快乐其实很简单 ”。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会生活的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

6、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或许以上我所说的这些都辞不达意,但我的心中确充满的是对心理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对老师的感激。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两个字“改变 ”。人际关系课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7、,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 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 范畴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

8、过 选择摄取中国化 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 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

9、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 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 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5、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1)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2)人际

10、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3)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更是现实的需要。7、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 1)圆形传递(无核心,各成员间处

11、于平等距离)( 2)轮式传递(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3)链式传递(信息一个接一个地传递)( 4) Y 式传递(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2、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1)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2)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3)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交际面有关)( 4)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4、霍桑实验梅奥: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组成。p40-435、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

12、( 1)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 反应。( 4)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符号相互作用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 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 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它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 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 而忽视了人的

13、主观能动性, 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 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把人的行为仅仅归结为是对符号的理解,过分夸大交际符号的作用,这是不足取的。6、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 分配上的公平 原则。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 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 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 甚至献身的行为, 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14、。这是其缺陷。另一方面, 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 可操作性强, 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 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 重视交往的效果, 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在遵从行为、竞争过程、社会影响等领域的是有启发的。7、人际特质理论修茨修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人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实质的了解, 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理论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在运用这个理论观点的同时,应当引起注意。8、人际激励理论:( 1)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2)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3)期望理论弗罗姆( 4)公平理论亚当斯第三章态度及转变1、态度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