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及译文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3016972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原文及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原文及译文(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惊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因此,这里的天命(天赋)事实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显现,明

2、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 (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半晌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崇高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因此,品德崇高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体现出来后来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均有的本性;“和”,是人们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

3、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半晌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规定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 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多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种人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因此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均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两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

4、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人们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如下十章(2-1)都环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前0)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当作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似的。因此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裔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但是,现存的中庸,已经通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体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因此

5、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后来各代均有有关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她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因此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

6、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并且还以此为基本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波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因此,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典型,这也绝不是偶尔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第2章)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因此中庸,是由于君子随

7、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因此违背中庸,是由于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种贤某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度;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某些吗?”孔子说:“过度与不够是同样的。 ”(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阐明。也就是说,过度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同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规定。中庸的规定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因此,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最高的道德原则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8、注释】 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好久了!” 【读解】 正由于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原则,因此,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规定“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规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抱负的道德规范而加以倡导呢? 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9、(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因素,我懂得了:聪颖的人自觉得是,结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因素,我懂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度:不贤的人主线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滋味。”【读解】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由于要么太过,要么不及,因此,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由于缺少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

10、人真正品味同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状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因此,提高自觉性是履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觉得舜乎(2)!”(第6章)【注释】 ()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觉得舜乎,这就是舜之所觉得舜的地方吧!其,语调词,表达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因此孔子有此感慨。【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她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害处,宣

11、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她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觉得舜的地方吧!” 【读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固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并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她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种,否则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慨又感慨呢?

12、 聪颖反被聪颖误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注释】 ()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颖,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规避。人人都说自己聪颖,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种月时间也不能坚持。”【读解】 聪颖反被聪颖误。 自觉得聪颖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因此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懂得。 另一方面,虽然懂得适可而止的好处,懂得选

13、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成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种月都不能坚持住。 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此类现象不都是常用的吗?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章)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种人,她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

14、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常常被教师推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范。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也许也。”(第9章)【注释】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洁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有感而发,因此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注重。 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