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300457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秋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和答案2019年秋人教部编历史七上第6-8课后训练及答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一、选择题 1、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踞。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北方游牧民族狄人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A 牧野之战B 春秋争霸C 楚汉之争D 战国七雄【参考答案】B2、(2019 广东中考模拟)图1、图2所示,均为出土文物图片。其中,铜胄之类 的物品,在多地发现的战国时期墓地都有出土。 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推测春秋 战国时期历史信息是()# / 7

2、A 铜质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争频繁B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D 各诸侯国变法图强C.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参考答案】B 3、学习了“百家争鸣”的知识后,某班学生进行了讨论。下列说法适当的是() 语文老师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风范 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特色 物理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典型的墨家风格 化学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A. B.C.D.【参考答案】B4、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夭了所在的伊洛流域,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成语“楚王问鼎”来历。这说明()A 楚庄王好奇心很强,想知道九鼎的大小轻重B. 九

3、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有了想取代衰微的周天子的野心C. 楚庄王懂得君臣礼数,想送给周天子更大更好的九鼎D 楚庄王想把青铜冶炼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参考答案】B5、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 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 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 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 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参考答案】D&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 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了下列哪一学派的 思想主张?()A.儒家B.道家

4、C.法家D.墨家【参考答案】B7、(2019湖北中考模拟)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 走向统一 争霸战争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A B C.D 【参考答案】D8、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 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哪一项水利工程()A 都江堰B 通济渠C 灵渠D 大运河【参考答案】A9、 “他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和克己

5、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 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进而推己及人,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提高自己的 素质。”材料中的“他”是( )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参考答案】B10、春秋时期,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 青铜工具的发明与应用 铁农具的出现 牛耕的 使用A. B. C. D.【参考答案】B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 产量显著提高。11、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 三国时期【参考答案】B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

6、魏三家瓜分晋国,而后齐国 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战国七雄。故选择B项。12、 小明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安慰他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你如果 能认真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坏事就可能变成好事。”小明家长的这种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相似()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参考答案】A13、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A.农业精耕细作B.金属货币更多地使用、流通C.开发山林、扩大耕地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参考答案】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体现在生产工 具上,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

7、产效率,解放和发展 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春秋时期各国向封建国家的转变,D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B项不是生产工具,不能体现农 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 D项。14、 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吴国 B. 晋国 C. 齐国D. 宋国【参考答案】C “春秋五霸”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 国七雄”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既属“春秋五霸” ,又是“战国七 雄”之一的是齐、楚、秦三国。故答案为 C项。1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 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

8、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土派”、“专创君主的 参谋集团”等。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属于( )A.道家B.儒家C .法家D .墨家【参考答案】A 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牛耕剪纸材料三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的 劳动场面不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 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起来。(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类的生产劳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 在什么时期?(2)根据材料三,想一想这种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从使用石器到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战国

9、时期。(2)奴隶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变成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发展和壮大。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从石器到铁农具 和农耕的过程;第(2)问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引发社会变革的角度回答。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 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 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 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

10、:“孔子以诗、 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 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 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景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 义。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2) 据材料二,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伏尔泰为什么推祟孔子 思想?材料三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 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又之端也;禅

11、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 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摘编自中国通史(3) 材料三中,孟子认为 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吉合所学知识,简述孟 子的政治理想。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 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4) 依据材料四,归纳 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材料五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 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5)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参考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墨家:墨子;法家:韩非(2)核心:仁。原因: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3)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主张“仁政”。(4) 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5)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 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 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