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区域分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281160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珠区区域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海珠区区域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海珠区区域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海珠区区域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海珠区区域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珠区区域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珠区区域分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珠区区域分析目录一、海珠区概述 1(一)、海珠区发展历史 1(二)、“河南”与“海珠”得名由来 21、“河南”得名的由来 22、“海珠”得名的由来 3(三)、海珠区户籍人口及经济现状 4(四)、海珠区教育文化特点及市政设施 4(五)、海珠区道路交通系统 6(六)、规划与展望 6二、海珠区房地产市场特点简述 8(一)、历年房地产市场总结 8(二)、住宅市场特点简析 91、海珠区住宅批准预售面积总体下降,成交量明显增大 92、海珠区预售住宅成交均价逐步回升 10(三)、商铺市场特点简析 101、海珠区商铺供求变化不稳定 102、海珠区预售住商铺成交均价渐渐回升 11(四)、写字楼市场特点简析 1

2、21、海珠区写字楼批准预售面积明显上升,成交量明显减少 122、海珠区预售住写字楼成交均价不呈线性分布 13三、海珠区二级市场板块研究 141、滨江路板块 142、广州大道南板块 163、江燕路-工业大道板块 164、江南大道宝岗大道板块 175、中大板块 186、赤岗板块 197、琶洲板块 198、南洲板块 209、革新路板块 21、海珠区概述(一)、海珠区发展历史广州市海珠区古称“江南洲”,位于广州市的中部,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 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 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全区面积90.45 平方公里,总人口123.73万,辖内有18 条

3、 行政街。海珠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海珠区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四面 环水,与荔湾、越秀、东山、天河、黄埔、芳村、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 达 47.35 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 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 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 2000 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纪 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 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 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海

4、珠区是广州市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重要通道。 区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但是广州市区内的重要水路航道,还可直通珠 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区内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汕头、海口、 三亚、厦门等沿海城市。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全区, 12 座跨江大桥与市内各区相连,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道横贯全区,地铁 二、三号线通过区的最繁华地段。路桥网络四通八达。目前,海珠区致力建设的滨江路具有岭南特色和异国情调的旅游休闲、观光 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宝岗大道的大型零售购物、商业服务中心,广州大 道南地区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琶洲赤岗

5、地区的会展、信息、 商贸服务中心,以中山大学为龙头,建设新港路沿线的科技中心,围绕万亩果树 保护区,建设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旅游中心等六大中心的建设,且已初具规模。海珠区既有都市的繁华热闹,又有乡村的田园景色。以 江、涌、林、园 为特色的江岛生态系统,使海珠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 态城区。随着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国际生物岛等重点项目落户海珠,海珠区的区位优 势日益突现。辉煌的前景,无限的商机,已成为有识之士投资发展的理想之地。海珠区一贯坚持 “经济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建区,文化立区,依法治区 ” 的发展思路,实施“优先发展服务业,优化提高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 的产业发

6、展战略,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 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发展。海珠区已成为广州 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 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河南”与“海珠”得名由来1、“河南”得名的由来海珠区俗称河南,建国初称河南区。河南之得名,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 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但尚有另一种说法,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 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 (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 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 1900 多年的东汉时期杨

7、孚。杨孚是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在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曾提出创 业用武,守业尚文的主张,著有岭南异物志,以诗体记述了岭南地区的物产, 被称为粤诗之祖。据广东新语记述,杨孚从当时的东汉京都河南省洛阳辞 官回到下渡村,带回几株洛阳松树,植于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树竟满树白雪, 十分壮观,人们觉得很奇怪,都说是杨议郎把河南洛阳的瑞雪也带回来了,于是 把杨孚居住的地方称为河南。清代陈昙有诗云议郎宅前栽松柏,带得嵩阳雪 意醋;今日万松山下过,不知南雪是河南。河南的范围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东汉至明代以前,河南 泛指整个河南地区,即今海珠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河南地区西北部的开 发,

8、城区逐步发展,人们习惯将当时广州珠江南岸西起白鹅潭,东止 河南尾(今草芳围),面积约3 公里的城区称为河南。这是狭义上的河南。建国后, 河南的范围习惯上是指整个海珠地区。2、“海珠”得名的由来海珠是现区名,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 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 石居中,海印石在东,今海印桥、海印公园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 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范端昂的粤中见闻中对 珠江三石均有记载。清乾隆年间范端昂的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 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

9、海珠。书 中还记述了海珠石上有慈庆寺,种有古榕,清顺治年间筑有炮台等。宋代时海珠 石羊城八景之一,珠海晴澜。在 1990 年编纂的名城广州常识一书中的 掌故与传说中,以一个古老 的神话传奇故事,记述了海珠石的来源和珠江的得名。传说秦汉时期,赵佗在广州建南越国,他有一颗镇国之宝,称阳燧宝珠。 赵佗死后这颗宝珠成为陪葬品。当时有一位书生叫崔炜,很想见识一下这颗镇国 宝珠,后来他因请神医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为表谢意,让崔炜到赵佗的墓穴 地宫中去探访,赵佗就把宝珠送给了他。后来,这颗宝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购 得,取名摩尼珠,并准备把这颗宝珠带回波斯国。有一天,船至广州城南大江, 两岸风景秀丽,他情不

10、自禁地拿出宝珠欣赏,突然狂风大作,波浪翻滚,宝珠化 作一道白光射入江中,变成一块巨石。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人 们就把巨石称为海珠石,同时把广州城南的这条大江称为珠江。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 1928 年被辟为海 珠公园,民国20 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 19321933 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桥均以此命名。建国后的 1960 年 8 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三)、海珠区户籍人口及经济现状海珠区的人口呈连年增长的势头,其中,房地产的大量开发给海珠区带来了 大量的人口,同时也在改变着区内的人口

11、结构,2003 年按市公安局户籍统计查 数据显示,海珠区年末总人口为 839614 人,比 2002 年的年末总人口增长了 1.1;2003 年的年平均人口为 835025 人,比 2002 年的年平均人口增长 1。人 口的自然出生率和自然死亡率接近持平,分别是6.47%。和6.09%。,人口的自然 增长为0.38%。,比2002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少0.79%。随着广州市城市发展结构的调整,海珠区作为广州市的工业基地的地位正在 逐渐减弱,现该区正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业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 产业,可以说,目前海珠区的经济正以江南大道为主轴进行组团式发展,以后将 往赤岗方向开拓。区内的

12、经济连年增长,2003年海珠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75.59 亿元,比 2002 年的 243.88 亿元增长了 13%。随着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 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 2003 年,海珠区职工年人均工资为 28237 元, 比 2002 年的 25583 元增长了 10.37。 2003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148.8 亿元,同比增长10%。)、海珠区教育文化特点及市政设施海珠区现有各类型托幼园所184所,其中公立11所,其他厂企、机团办90 多所,街道民办10多所、私办70多所,在园(所)幼儿近3万多人。 其中省 一级2所,市一级8所。海珠区现有公立小学81所,1千3百多

13、个教学班,学生5万8千多人.另有厂 (企)办学校 2 所. 为解决海珠区外来职工子弟入学问题,在这十年间分别创办了 瑞宝花园小学等10多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近万人。其中省一级有5所,市一级 有5 所。海珠区拥有广州除天河五山高校区之外的另一个高校区新港高校区,全区 一共拥有高等院校13 所,其中有中山大学、广东教育学院、海员学校及美术学 院等高校,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一个强势地位。海珠区市级文化设施有位于江南大道南的市二宫,其为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置电影院、运动场、游乐场、歌舞厅、棋艺室等。区内有海幢 公园、晓港公园、海印公园及滨江东公园等四大公园。但区内的体育设施略显不 足,只有

14、省、市、区级的体育设施5处广州市海珠区市级以上幼儿园名称地址备注海珠区晓港中马路幼儿园晓港中马路114号省一级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前进路基立东北街6号省一级金碧第一幼儿园海珠工业大道南市一级穗花幼儿园穗花新村二巷11号市一级海鸥幼儿园市一级海珠幼儿园江南西紫山大街,市一级福安幼儿园市一级海珠区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市一级贵德东幼儿园市一级广州市公安局第一幼儿园市一级广州市海珠区市级以上小学名称地址备注海珠区同福中一小伍家祠道45号省一级海珠区万松园小学万松园路35号省一级海珠区实验小学江南大道中穗花南街14号省一级海珠区宝玉直街小学宝玉直街5号省一级海珠区菩提路小学工业大道菩提路6号省一级海珠区前进路

15、小学前进路基立新村东17号市一级海珠区昌岗中路小学昌岗中路147号市一级海珠区客村小学广州大道南702-706市一级海珠区宝贤大街小学宝岗大道163号市一级海珠区镇泰实验小学市一级广州市海珠区市级以上中学名称地址备注广州市第6中学广州市新港西路179号省一级广州市第5中学南村路32号省一级广州市第97中学晓港中马路133号省一级广州市南武中学同福中路362号省一级广州市第41中学工业大道北10号省一级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市一级五)、海珠区道路交通系统海珠区近年的道路交通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与外界联系方面,上世纪 60 年代,仅有海珠桥和人民桥这两座桥连接越秀区。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海珠 区大量兴建桥梁,加紧与外界的联系。据广州市海珠区建设局统计,加上在建的 黄州大桥,海珠区现有 13 座跨江大桥。另外,广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