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279494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实验原理:1 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P,其值与外 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I p (1)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 量。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 下绕竖直轴转动。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 落,其运动方程为mg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二at2。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M f=

2、I 0。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r 0,上述四个方程得到:m(g-a)r-M f=2hl/rt 2(2)叫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vvg, 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mgr=2hI/rt 2(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因此可根据(3 )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A 作m -1/t 2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落高度h ,( 3 )式变为:M = K 1/t2(4)式中K1=2hI/gr 2为常量。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

3、方成反比。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2的数据,将其在直 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从m -1/t 2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2hI/gr 2求得刚 体的I。B .作r -1/t图法:配重物的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砝码m和下落高 度h为固定值。将式(3 )写为:r=K 2/t(5)式中K2=(2hl/mg) 1/2是常量。上式表明r与1/t成正比关系。实验中换用不同 的塔轮半径r,测得同一质量的砝码下落时间t,用所得一组数据作r - 1/t图, 应是直线。即若所作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从r - 1

4、/t图上测得斜率,并用已知的m、h、g值,由K2=(2hI/mg) 1/2求出 刚体的I。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实验器材:刚体转动仪,滑轮,秒表,砝码使用方法:1.调节实验装置:调节转轴垂直于水平面调节滑轮高度,使拉线与塔轮轴垂直,并与滑轮面共面。选定砝码下落起点到 地面的高度h,并保持不变。2观察刚体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取塔轮半径为3.00cm,砝码质量为20g,保持高度h不变,将配重物逐次取三 种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砝码下落的时间,分析下落时间与转动惯量的关系。 本项实验只作定性说明,不作数据计算。3测量质量与下落时间关系:测量的基本内容是:更换不同质量的砝码,测量其下落时间t。用游标

5、卡尺测量塔轮半径,用钢尺测量高度,砝码质量按已给定数为每个5.0g ;用秒表记录下落时间。将两个配重物放在横杆上固定位置,选用塔轮半径为某一固定值。将拉线平行 缠绕在轮上。逐次选用不同质量的砝码,用秒表分别测量砝码从静止状态开始 下落到达地面的时间。对每种质量的砝码,测量三次下落时间,取平均值。砝 码质量从5g开始,每次增加5g,直到35g止。用所测数据作图,从图中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计算转动惯量。4测量半径与下落时间关系测量的基本内容是:对同一质量的砝码,更换不同的塔轮半径,测量不同的下 落时间。将两个配重物选在横杆上固定位置,用固定质量砝码施力,逐次选用不同的塔 轮半径,测砝码落地所用时间

6、。对每一塔轮半径,测三次砝码落地之间,取其平均值。注意,在更换半径是要相应的调节滑轮高度,并使绕过滑轮的拉线与 塔轮平面共面。由测得的数据作图,从图上求出斜率,并计算转动惯量。数据及处理:测量质量与下落时间关系r=3.0cm h=90cmM(g)5.010.015.020.025.030.035.0第一次8.476.024.944.353.893.663.31第二次8.576.154.984.453.973.663.27第三次8.546.054.94.343.933.513.22平均值8.526.074.944.383.933.613.261/tA20.010.030.040.050.060.

7、080.09K=0.3841I二gr2K/2h=9.8*0.03人2*0.3841/(2*0.9)=0.00188测量半径与下落时间关系M=0.02kg H=90cmR(cm)1.01.52.02.53.0第一次12.868.596.435.314.44第二次12.978.576.495.284.4第三次12.888.676.515.324.45平均值12.98.616.475.34.431/t0.080.120.150.190.23测量半径与下蓿时间关系02 厂n二,1OK=0.1348I二mgK人2/2h=0.02*9.8*0.1348人2/(2*0.9)=0.00198实验总结:1.两种

8、处理方法结果还是存在一定差别。2仔细调节实验装置,保持转轴铅直。使轴尖与轴槽尽量为点接触,使轴转动自如,且不能摇摆,以减少摩擦力矩。3拉线要缠绕平行而不重叠,切忌乱绕,以防各匝线之间挤压而增大阻力。4把握好启动砝码的动作。计时与启动一致,力求避免计时的误差。5 砝码质量不宜太大,以使下落的加速度a不致太大,保证avvg条件的满 足。思考题:1- 因为承载砝码的挂钩本身存在质量,所以即使不添加砝码,也会有一个初值, 截距所指质量的大小就是挂钩的质量。2- 随机误差:1)记时的误差,过早或过迟地按下开始暂停均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如上所述, 时间偏大,I值则会偏大;反之,则偏小。系统误差:1 )塔轮轴本身的润滑度会影响实验结果,润滑度越低,摩擦越大,时间会偏 大,I值则会偏大;反之,则偏小。2 )空气的阻力。空气阻力会使砝码下落时间延长,I值偏大。3庫力加速度。地球上各处重力加速度并不相同而我们所取一般为9.8N/kg这与当地实际并不相符,当地比9.8大,则测量值偏小;反之,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