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254725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学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苏教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 一、 基础达标 24分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归省 反省 C .行辈 银行 省市 自省 B. 相当 互相 照相 旺相 行当 行列 D. 称呼 对称 称赞 称职 2、依据课文内容填词 (2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在这水气里。淡黑的的连山,仿佛是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3、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

2、拾。 B.端午日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其代表作是小说边城。 C.刘绍棠是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乡土文学”。 D.艾青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我国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4、在诗句的后面写出所涉及的历史人物、风俗或传统节日。(4分)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5默写。(12分) 今夜月明人尽望, 。 青山有幸埋忠骨, 。 海纳百川, ; , 。 谁道人生无再少? 。(浣溪沙) 人有悲欢离合,_,_。 十五夜望月中诗人由月宫的凄清

3、,引入怀人之思的诗句是: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的词句是:_,_。 6.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文摘卡”制作完整。 读书 文 摘 卡 书 名: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 者: 主要故事内容: 最欣赏的人物及理由: 二、阅读理解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9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4、里共婵娟。 7词中直接写明月 8.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9. 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1012题。 社戏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

5、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从什么角度写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11第2段写“我”在夜行途中的感受,哪些词集中体现了“我”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 12“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句中的“他”指代什么?这里描写的心境与第一段描写的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市声拾趣 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

6、,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激凌,雪花酪,桂花糖,搁得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

7、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

8、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激凌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苹果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宏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

9、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饶去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3 13.根据文意,北平吆唤声有什么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14.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吆喝声相得益彰,请任选一处,说说其妙处。 15.请你赏析下面句子的艺术特点。 冰激凌,雪花酪,桂花糖,搁得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16. 在萧乾的吆喝一文中也写到了硬面饽饽的叫卖声,说说这两种叫卖声有何不同。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17.文章题目是“市声拾趣”,结

10、合具体例子说说吆唤声的趣味表现在何处? 四、写作 18.命题作文:我会记得_ 记忆是阵阵花香,带来往事的香甜,在你的记忆中一定有值得珍藏的往事,写下来,让记忆成为永恒。 要求: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2. 600字左右;3.作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所在地地名、校名等信息。 提示:1.撷取生活中点滴的珍贵,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把字写工整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参考答案: 1. C 2. 朦胧 起伏 踊跃 3. A 4 屈原 端午节 划龙舟等重阳节 登高 清明节 扫墓春节 4 5. 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今夜月明

11、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略。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8. “玩弄、欣赏”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9.示例: 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10“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景,不仅写出船行的速度快,更衬托出“我”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11“沉静”“自失”。“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马上就要看到社戏了,更主要的是途中的优美景致使“我”陶醉了。 12指代宛转、悠扬的笛声。第1段表达“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第2段表达“我”被笛声、景色陶醉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13.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14.景物(环境)描写。突出了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15.既生动形象地说出了做冰激凌所用的材料,又说出了冰激凌的特点又甜又凉又解渴,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食欲。另外这个吆唤声多采用短语,三字一顿,吆唤起来有节奏、有气势,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16.张恨水一文中重在突出叫卖声的漫长悠远,表现对穷苦者的同情。以吆唤声中少有的悲来衬托市声的大部分是喜悦的。萧乾的吆喝着重表现吆喝声本身的厚实,词语的朴实。 17.略。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