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2490528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这一刻,间隔 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国产专家一号“在我这里,除了ABC,其他都是国产的当然要留学,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再给国家做点事,但不要到落叶归根时才回来,应该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就回来。于敏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曾有一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幽默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根本是国产的!这位日本专家赞叹道:“你不愧是

2、中国国产专家一号!中国的“氢弹之父“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假如丧失威慑才能,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我们不搞核竞赛,但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于敏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打破中起了关键作用。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研制氢弹就摆到了第一位。其实,于敏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绑得这么紧,一次与钱三强的机密谈话,让他的人生改变了轨道。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从钱三强极其严肃

3、的神情和谈话里,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展。接着,钱三强拍拍于敏肩膀郑重地对他说:“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我这样调兵遣将,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 片刻考虑之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点点头,欣然承受了这一重要任务。“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从事氢弹研究的于敏便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中。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顶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

4、有教师,他的工作是创始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场的。他拼命学习,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展困难的理论探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打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拟,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是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与他们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做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方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指导下的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

5、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根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着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着科技人员总结经历,随即设计又一批模

6、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快乐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 。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打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如今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构造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年底,于敏开场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根本完好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7、。 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翻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氢弹“首功,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打破氢弹的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同行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

8、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渐渐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渐渐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奉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

9、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假如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场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在中国核武器开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时机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时机,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从19

10、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为难,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让他备受“折磨,很不好受。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半导体,必须是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时机多让给年轻人一些。在他家客厅的墙上高悬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中国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如今,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参谋,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珍贵的咨询和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