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243101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教学过程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

2、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二、研习课内容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3、,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

4、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

5、媒体)难点提示:四、研究,探讨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研读课文二段。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

6、,滁人乐。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五、讨论交流本文写景上有什么

7、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小结: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

8、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六、片段训练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