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共10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240600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共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共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共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共1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共1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共1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共10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马 峪 中 学 2013.11马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 我校在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堪忧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

2、的措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

3、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会

4、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生活、学习的成长环境。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1、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

5、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

6、、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他们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

7、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在许多家庭环境中至少存在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偏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家庭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特殊家庭等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出路。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

8、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

9、。当前,应特别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

10、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各校应有专职心理教师,并设心理咨询主任一名,但学校教师聘任没有这一编制。要全面开展工作,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稳定师资队伍。 2.市区教育学院要加强师资培训,保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培训要取得各校领导在时间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3.各校应在硬件设施上努力创造条件。设立独立的心理辅导室,配备电脑及相关的书籍,简

11、单布置,并不需要过多经费。 4.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应该尽可能保证心理辅导的课时。目前初一政治课是有心理健康的内容,但高中除少数学校外,都没有专门课时。学生有许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迫切要求将此项工作,踏踏实实深入开展下去。我校家校共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家校共育已经成为今日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社会在对教育寄予更多期望的同时,也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12、,学生的活动空间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但学生呆在学校环境中的时间毕竟有限,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社会赋予教育的特殊而重大的使命。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人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三者中,学校和家庭因素的可控性最强,所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显得至关重要。 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发现在家校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收获。 我校家校共育工作开展以来 ,拟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从学习成员的研讨、座谈到家长的培训会议,到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会议,实施年级的班主任培训会先后进行了多

13、次。校长、德育主任和班主任老师都以特别认真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使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我校尤其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共育工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1、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还有的被父母寄养在别人家里, 有的住在学校,周末回爷爷奶奶家。现在的通讯工具虽然发达,但能做到每个月或者一个学期和班主任联系一次的并不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不能因家长疏忽孩子的管教而以此为借口让班上的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教师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用责任心去影响留守儿童的

14、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电访是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一个有效方式。教师要求家长定时和老师联系,电访时教师要如实反映学生情况,电访后要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孩子知道他的家长是一直在关心他,激发他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和希望。(二)、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就目前我区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与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情况,还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城乡的家长参与子女教育中,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层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家长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家长在家教方式上存在简单、粗暴倾向,要么溺爱、放纵,要么空洞说教,

15、要么武力压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依赖于学校和老师,效果很差。二是农村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习俗与不良风气使得有些家长自身很难起到身传言教,率先垂范的好作用。三是农村生活条件普遍艰苦,家庭负担重,许多家长常年在外经商、打工,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忙于生计,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管,在这种情形下,家长即使重视家教或很有家庭教育能力,也少有时间和机会。四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观偏狭落后,特别是对学校的美术、体育、音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不感兴趣,这也制约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还处于一个浅表的层面,需要学校的督促,还不能达到自觉行为,一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的意义了解不够,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极少数家长仍持不支持态度,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三)、对家校共育工作的几点建议“家校共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是家庭和全社会的事情。通过“家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