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一章导学案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22749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第一章导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下第一章导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下第一章导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下第一章导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下第一章导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第一章导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第一章导学案2(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等腰三角形(1)一、学习目标:1、 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 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体会探索数学结论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3、 激情投入,收获成功。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学习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三、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积极参与)1、复习引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2、用剪刀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想一想,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

2、称轴是什么?3、将2中的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对折,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由此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ACBD图1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你能证明这两个性质吗? 4、填空:如图1,在ABC中AB=AC,BAD=CAD BD = , 。AB=AC,BD=CD BAD= , .AB=AC,ADBC BAD= , BD= . 图2DCBA四、精讲精练 例1、如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图3EDCBA例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

3、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 。例3、如图3,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且AD=AE.求证:BD=CE图4EDCBAM练习:1、如图4,AB=AE,BC=DE,B=E,AMCD,垂足为点M求证:CM=DM 图5BFDAEC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和另一腰的夹角为40o,则底角为 。3、如图5,在ABC中,AB=AC,A=30o,BF=CE,BD=CF,求DFE的度数。五、小结: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1、1等腰三角形(2)一、学习目标:1、 掌握等腰三

4、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2、 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极度热情,高度责任,享受学习的快乐;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学习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使用说明:先由学生自学教科书,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然后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标记出疑点与盲点,以备上学时展示和质疑。三、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积极参与)1、复习引入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用直尺和量角器画ABC,使B=C,再用刻度尺量一量线段AB、AC的长,你有什么发现?CBA猜想:如

5、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想等。3、你能验证2中的猜想吗?已知:如图 在ABC中,B=C求证:AB=AC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想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 联系:ABCDO四、精讲精练例1.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C=OD,求证:OA=OB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DCBAEDCBA精练:1.如图,在ABC中,AB=AC,B=36O,D、E是BC上的两点,且ADE=AED=2BAD,则图中的等腰三

6、角形共有( )个。A.3个 B.4个 C.5个 D.6个ACBFEO2.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求证:EF=EB+FC.五、 小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想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BFDECA补充如图:E在ABC的AC边的延长线上,D点在AB边上,DE交BC于点F,DF=EF,BD=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提示:过点D作AE的平行线)。1、1等腰三角形(3)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7、相应的数学问题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学习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学习方法:探索、归纳、交流、练习三、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积极参与)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2)等腰三角形 、 、 互相重合2、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 三角形,即 叫等边三角形。3、思考:(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归纳:(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每条边都相等,每个角都等于60度。(2)

8、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角等于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四、精讲精练 精讲:例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例2、探究: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图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精练:教材练习第1、2题(完成于书上)五、小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六、作业1、如图,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2、如图,ABAC,A40,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D,求DBC的度数。1、1等腰三角形(4)一、学习目标:1. 掌握含30o角的直

9、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3.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重点难点:重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与运用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三、合作学习1. 复习引入回顾: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 问题: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3. 由2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你能用不同于教科书上的方法证明你的结论吗?4. 由3,我们得到下面的性质定理:CBA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

10、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5. 填空:如右图,在ABC中,C=90o,A=30o BC= ( ) 四精讲精练例1、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立柱BC、DE要多长?例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则腰上的高为 。PFEDCBA精练:1. 已知:如图,ABC中,ACB=90,CD是高,A=30 求证:BD=AB2. 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D、E分别是AC、BC上的点,3. 且AD=CE,AE与BD相交于点P,BFAE于点F求证:BP=2PF 五、小结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

11、的一半六、作业PDCBAEF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cm,点D从点C出发沿CA向A运动,点E从B出发沿AB的延长线BF向右运动,已知点D、E都以每秒0.5cm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DE与BC相交于点P(1). 运动几秒后,ADE为直角三角形?(2).求证:在运动过程中,点P始终为线段DE的中点。 (提示:过点D作AF的平行线)1、2直角三角形(1)学习目标:1、掌握有一个锐角是30 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2、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预习导航:1、什么是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有怎样的关系?一、个人自学1、在ABC中,如果A:B

12、:C = 1:1: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 D、有一个角是30 的直角三角形二、合作探究 対学 群学1、动手做做14页 观察与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将你的结论与大家交流.2、在RtABC中,ACB=90,D为AB的中点,则CD= AB。3、通过预习教材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如图,在ABC中,AB=AC, ABAC=120 AD AC ,DC = 5,则AD = B D C(2)在ABC中,若C = 90,BC = 1/2 AB ,那么A 的度数是 三、知识拓展 展示提升1、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3:4:7,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斜边上的中线的长的和为9,则斜边上的中线的长为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