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2258836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旁的橡树说课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路旁的橡树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须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胜利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路旁的橡树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路旁的橡树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文讲解并描述的是一棵粗大,牢固、挺立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打算修一条马路,在马路应当延长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爱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细心的设计,在不变更筑路安排的前提下,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爱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安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爱护意识。二、说教学目标

2、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殊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育独立的阅读实力。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加自学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上目标着力反映学问与实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留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三、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爱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

3、系实际为爱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四、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学问和实力,情感与看法,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纳“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加,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溢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觉这句话中的冲突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终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五、说教学流程: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具体说说其次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揭题存疑1、干脆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探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阅读探讨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二)、初读初读释疑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3、沟通:1)、提出难懂的词语,相互沟通理解

5、。(如:平坦,延长、沉重、楔子、责怪、不谋而合等)2)、沟通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索,板书: 工程师修路路旁的橡树工人们保树马蹄形(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化阅读的基础。)(三)、引发质疑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2、引发读文中的冲突。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2)、师:你有没有发觉这句话中的冲突之处?学生通过朗读,发觉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冲突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

6、指什么?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冲突点“切入,用问题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1、确定研读目标。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沟通研读体会3、片断品读4-7自然段。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尝语感。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工程师许久地看着筑路安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2)工人们也默默无语。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师生

7、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迟疑不决,板书:迟疑不决。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怪我们了。”他轻声说。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爱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安排是不行修改的,那么原委是什么力气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出示:安排是不行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1)、探讨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2)、试写。3)、沟通。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6

8、、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专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建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尝、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爱护环境的图片。2、最终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一条宽敞的沥青马路从( ),它像箭一样( ),因为这里挺立着( )。(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 ),( )地赞美:( )3、进入情境,主泛沟通。(赞美筑路人爱惜树木,爱护环境的品质,赞美他们漂亮的心灵,赞美他们擅长思索,奇妙设计

9、,为树让路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议却见解高度一样,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谋而合)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终一段。6、以歌曲漂亮的心灵结束本课。路旁的橡树说课稿2一、说教材分析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解并描述了人与橡树和谐共处的感人故事。为了爱护这棵高大、粗大、挺立的橡树,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经验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施工安排,又完好地保留了者棵粗大的橡树,体现了人们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人们高尚的行为。基于本文的环保教化意义,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并以一课时来进行教学。1、学生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2、在读懂课文

10、的基础上,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环保启发。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育环保意识,体会环保的重要性。4、培育学生独立的阅读实力。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为爱护橡树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爱护环境作出的自己的努力。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一件平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二、说教法学法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纳了情境创设法、情感体验法、想象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力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朗读感悟、放飞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与文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下,在想象的推助下感悟文本,获得情感体验。三、说教学过程

11、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是理解,略读是运用。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学生独立阅读实力的培育。现将我的设计流程做如下讲解:(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1、课的伊始,我以这样的谈话方式开场:小挚友们,喜爱旅游吗?今日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旅游!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的留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再课件出示一张张精致的森林图片,其中就包含了几张橡树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看法。这样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情感铺垫,初步渗透了环保的意识。2、接着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小挚友们,今日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橡树的故事。(板书)最终引导学生简短地读题,读准“橡树”

12、的字音。(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1、先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多读几次。默读课文的设计主要为了培育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实力,默读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留意力更加集中。默读完后,我让学生相互沟通遇到的难读、难懂的字词,然后再请学生说出还不懂的字词,老师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认读、理解。这里的生字认读环节设计有别于精读课文的集中出示字词,因为略读课文的生字词教学应当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2、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性,这次的要求比第一次更高,无形中在考验学生的独立阅读实力。默读就是要培育学生从文本中搜寻有用的信息,把文本语言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

13、3、快速阅读课文,小组内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里又设计了一个阅读课文谈看法的环节,主要想让学生刚好沟通思想、熬炼口才,这样老师从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态,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预设。(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1、谈话过渡:当游客们坐车经过这个地方看到这棵橡树的时候,(简笔画橡树)总会不谋而合地发出怎样的赞美?接着出示课文最终一段话:“筑这条路的人肯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先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我主要抓住“高尚”一词来解决课文的重点,(板书:高尚)以“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筑这条路的人肯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为主线让学生再次去朗读文本,走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比较开放,随

14、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而定。老师要随着学生的视角去触摸文本,绽开引导。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重点句的时候,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和文本空白处来感悟人们高尚的心。我预设以下几个重点句:1、第三段: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当延长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大、牢固、挺立,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先出示橡树图片并让学生去朗读句子,读出它的粗大、牢固、挺立。(板书在树干)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这样粗大、牢固、挺立的橡树除了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还像什么?当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就引导学生绽开二度想象: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看到这样的橡树会想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让学

15、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2、第四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默默无语。工程师许久地看着筑路安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这段教学主要抓住“默默无语”、“许久”、“沉重叹气”等几个词来让学生体会人们高尚的心,并刚好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放飞想象:工程师此时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叹气?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字的背后去进一步探究人物灵魂深处的灵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旁边的环境。假如有这样的一棵橡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学问沉淀和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才智的碰撞,从而获得新的感悟。结合移情体验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世界中体会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内心挣扎,使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