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220728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美学家帕克曾说,美学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要捍卫他们经历过的美好的东西。而中国人所认为的美好的东西,看起来并不美,一片怪石、一湾瘦水、几株枯木,以及凋零的秋意、残败的落花、秋末的风苇等等,都成为创造境界的重要“原料”,都成了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的存在物。放眼葱翠不去描写,而注意落花流水,对眼前袅娜的风物不闻不问,却有兴趣嗟叹枯木寒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

2、境呢?其实这都缘于中国艺术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艺术这“余事”,来呈现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或者说是追逐那个意义世界。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是因为他们有对世界的感觉需要传达。别看这些小诗或小景画,中国艺术家在其中寄寓的却是对历史、宇宙和人生的看法。 中国艺术家有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爱好。如古代诗画中屡屡出现“微云淡河汉”的境界描写,其实表现的是一种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

3、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在意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中国艺术追求个体在雄阔的宇宙和久远的历史中的沉思。一个秋林亭子,就是发现生命意义的空间。寂寂小亭人不见,夕阳云影共依依,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倪云林最善画亭,他的枯山瘦水中,每每有小亭兀立其中。云林在这亭子中,抖落外在的粘附,恢复了“自由身”,他要利用这亭子,体会生命深层的妙处。秋日的萧疏小亭前,流水带着飘飘而下的落叶,深潭边布满了苔痕,落日穿过密密的树林,将碎影散在这片天国。这是静止的天地,就在寂静的

4、世界中,但见得日光下彻,细影晃动,衬托出世界的幽深。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都充满诗画中。 在中国艺术家笔下频繁出现的亭子,原是一个观照生命的窗口。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说:“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他哪里是在画月,画的是一种永恒感,那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不了解中国文化哲学的背景,很难读懂这样的作品,如果将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等于抛弃这样的艺术。 中国艺术的境界创造并非强调欣赏外在美的对象,而是期望表现灵魂的轻歌。清山水画家黎简说:“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屡常自觉,至老木幽亭之作,觉一往溪山远致,泓峥萧瑟实不可言,

5、剡溪归棹,余情邈然矣。”这是一种率意的生命之舞。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1下列对于“中国艺术”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家关注不美好的东西,使它们成为创造境界的原料和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的存在物,而不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B中国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传达出他们对世界的感觉,因而绘画、作诗时,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C中国的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深林之类的物象,而是通过它们背后的境界来表达自己的对生命的感受,描写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D中国诗歌和中国绘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就是以它们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生命价值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以古

6、代诗画用“微云淡河汉”的境界表现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为例,来说明中国艺术家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习惯做法。B王维的诗,有时通过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表达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寻找一个心灵安顿的地方。C对于频频出现在中国艺术家笔下的亭子,如果只是把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中的一个物象,就是对艺术的抛弃,因为它是作为观照生命的窗口而呈现的。D“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表现的是画家创作时的率意,他们对外在美的对象的否定,是为了表现灵魂的轻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学家帕克的话,强调了美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捍卫经

7、历过的美好,而中国艺术家,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B倪云林在萧疏的小亭前画上流水、苔痕、树林等物象,衬托出世界的幽深,表现了他的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C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中的月与亭,已经超越了一首诗与一幅画的表层,画出的是一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D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后,再来理解“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中的亭和月,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艺术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殚心民事 殚心:竭尽心力。 B京漕积习相因 积习:长久的习惯。 C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 故

8、事:以前事情。 D君方畏戒之不暇 不暇:来不及。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B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C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D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岳起追求高洁的品格。在担任奉天府尹时,为了表明自己不贪

9、腐的决心,他将前任贪官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物品全部清洗一番。B岳起追求节俭的风尚。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只有几个仆人,而且在当地颁行抑制奢靡风气的制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C岳起严惩贪腐的官员。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对当地的侵渔舞弊行为和任所设店牟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如实举报,严加惩罚。D岳起妻子严厉正派。一次岳起亲自去登记毕沅家的财产后,晚上归来时有些醉意,妻子以其沉溺酒色的事情相警诫,岳起承认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_ (2)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_ (二)古代

10、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浣溪沙唐 薛昭蕴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注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含嚬(也作“颦”):愁眉不展。8词的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_9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韩愈的马说中写道,即使有名马,但是在“_,_”的险恶生存环境中,不能展示千里的才华,无法成为千里

11、马。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呜呜箫声的悲凉。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插 田叶 紫 “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 “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 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的,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

12、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 我开始羡慕他们起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力,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 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 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 “我插的行吗?四公公!” “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