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说明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214489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说明(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JG18-08-R21-02、JG18-08-R21-03地块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设计项目方案设计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1.1城市背景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公安部授权的口岸签证城市,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自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气候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8,平均相对湿度70.3%, 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夏季气候炎热,湿润,是新四大火炉之一。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观光旅游的黄金季节。 交通 杭州交通非常发达与便捷。沪

2、杭高铁是连接上海市与杭州市的铁路客运专线,宁杭高铁是连接南京市与杭州的高速铁路。杭甬高铁是连接杭州及宁波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萧山国际机场为杭州市的民航机场,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区,距离杭州市中心29公里。杭甬高速公路、杭州机场高速公路、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经由该机场。沪杭高速公路北起上海西南郊的莘庄镇,南至杭州市彭埠镇,全长151公里,全线均为沪杭甬高速公路组成部分。宁杭高速公路连接南京江宁到杭州余杭。全程250公里。杭州绕城高速公路长123公里,连接长深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杭徽高速公路和杭甬高速公路。 杭浦高速公路北起上海浦东,南抵杭州大井入城口,与石大快速

3、路互通。 1.2社会背景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城郊农村的生产要素从分散走向集聚,由单一小农经济向一、_-、三产业合理配置,人口资源等 产要素的集聚与重新组合转变必然带来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同绕城镇组团式布局,或者采取撤村并点等措施,进行规模和结构调整它的优点是既节约用地,促进土地复垦,保护环境,又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这种建设模式又存在着加快城镇建设与保护原有良好自然环境,农村生活方式与现有城镇居住模式之间的矛盾动迁安置房和一般的商品房交易有很大的不同。作为目前城市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动迁安置房的规划设计的好坏,将

4、直接关到今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在本项目中作为设计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尊重要原有自然环境下进行没计,并以优美的建筑景观来提升自然环境的质量;如何在体现居民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创造一种舒适实用但又有个性的聚落空间 1.3 基地概况项目基地位于杭州江干区。江干区处于浙东地山丘陵区北部、浙北平原区南部。江干区是杭州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与萧山国际机场峙江相邻;沪杭甬公路和沪杭、浙赣、杭甬、杭长铁路在此交汇;钱江二桥、钱江三桥在此连接;杭州火车东站和汽车东站均位于境内;雄伟的三堡船闸,沟通了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的水运交通;现代化的电力、通讯、供水、污水处理设施,使江干区成为投资者的天堂。 地质地貌

5、 江干区属钱塘江衡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自然标高为5.2-6.2米(黄海高程),地表以下5.14米范围内为粉砂、粉细砂。地耐力为100-120kpa,可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天然地基及浅部椿基持力层。大地构造简单,地壳稳定性好,无危害性大的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 项目用地共分为两块,其中:1、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JG18-08-R21-02地块:四至范围东至规划九乔路,南至规划九环路,西至规划九恒路,北至规划红普路绿化带。用地面积6.78公顷.2、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JG18-08-R21-03地块:四至范围东至规划稼南路,南至九华路沿线绿地和JG18-08-R22-02地块用地边界,西至规划九恒路和

6、JG18-08-R22-03、JG18-08-G1-08地块用地边界,北至规划九环路。用地面积6.78公顷。基地内地势平坦,以农居和农田为主,住宅建筑基本上以2、3层的低层独立式农村住宅为主,分布散乱,占地面积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建筑整体外形陈旧,色彩单调,质量较差,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整体居住环境不佳不过在附近有比较新的商业楼盘开发,这样安置房小区和商品房小区的相互穿插对提升整体城市形象以及共享配套设施带来一定的便利,当然也给设计师带来更大挑战,不能相互间的区别过于悬殊,而是互相融入,和谐共生。 1.3规划依据1、立项批复: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3、规划局提供的勘设红线图,范围以土

7、地测定资料为准。4、设计任务书5、杭州城市规划建筑管理技术规范(试行)。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年版 7、国家、浙江省的规划、消防、交通、环保等相关规范、标准 1.4 退界要求: 1、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JG18-08-R21-02地块:东退九乔路高层10米多层5米,南退九环路高层10米多层5米,西退九恒路高层8米多层5米,北退红普路绿化带6米。2、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JG18-08-R21-03地块:东退稼南路高层8米多层5米,南退九华路沿线绿地3米,西退九恒路高层10米多层5米,北退九环路高层10米多层5米。1.5开发强度: 建筑密度不大于28%绿化率不少于

8、30%容积率不大于2.4建筑物限高50土地使用年限70 二、设计构思2.1 设计目标 与商品房住宅区开发不同,如何在低成本以及功能适用性前提下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让拆迁居民能住上与商品房同品质的房子,结合郊区农民的居住特色,增加公建配套,健全服务设施,打造拆迁安居样板是我们的设计目标。2.2 设计理念和手段安置房设计除了考虑经济合理以外,适用应是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拆迁安置户很容易将安置房与周边商品房对比,一旦不认可安置房的设计标准,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拒绝安置,从而进一步引发不安定因素。因此要根据拆迁户对安置套型的需求,从适用出发,力求使拆迁户满意。 为此要: 1)在整体布局上,要考虑相关

9、配套服务实施,合理布置服务用房,及其红白喜事房等居民需求配套用房 2)在套型设计时,考虑有合理的储藏空间。 3)安置时以面积划分档次,每档次房屋的位置、朝向、分布的比例要均匀,避免人为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现象。4)设计要充分考虑适用性,组织并合理分配各功能空间的位置与大小,达到最佳的平面利用率。使结构合理而简洁,减少不必要的过道等无用空间。5)增加邻里交往空间,合理设置架空层。通过景观廊架的设置,有机联系起各个建筑底部架空层,为邻里交往,停留,沟通提供了有益的场所。三、规划布局 3.1 总体布局 安置小区首先在规划上应考虑拆迁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同时兼顾新区的生活特点,结合用地条件形成绿意盎然

10、、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居住环境。设计在总体布局中充分考虑对了场地的现有特点。整个地块呈南偏东40度左右的不利情况,如何在满足规划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建筑满足南偏东10度的朝向,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满足规划要求条件下,尽量布置点式高层,这样受地块形状的限制最小,比较灵活,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住户朝向更好。建筑在基地内均匀布置,体现出均好性的一面。我们利用高层建筑楼与楼之间的大的间距特点,在楼与楼之间打造精品小花园,不注重打造特别突出的中心景观,避免出现商品房开发中,靠近中心景观的房子户型及环境都特别优异的情况。在两个地块中,根据整个地块的形状,设计了一条沿着外围建筑的环线主路,建筑均

11、匀布置在环路两侧,让道路的面积最小最有效。从环路分支出各条宅前路,方便消防车到达。JG18-08-R21-02地块的主入口位于西侧九恒路上,九恒路比九环路道路等级稍低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快速的车流,作为小区主入口更安全合理。次入口位于九环路上,靠近农贸市场邻里中心附近,避开九恒路九环路路口,也避开嫁南路九环路路口。JG18-08-R21-03地块的主入口也设置在九恒路上面,方便居民到达菜场邻里中心幼儿园等服务设施,次入口设置两个在嫁南路上。配套设施做到完善齐全,同时又能符合农村的传统生活习惯,社区用房应体现以为本小区居民服务为本的思想,还需满足农村婚丧习俗的需要。一方面,严格按照城市住宅小区的标

12、准进行设计,具有齐全的市政配套设施,并把社区配套用房、物业配套用房等基本的配套公建落实到沿街的裙楼中。并且在红白喜事房放置在裙楼的合理位置,尊重拆迁居民的生活习惯。垃圾收集点每栋楼附近景观隐蔽处设置,利用景观的障景手法,四周密植竹子或别的植物,有效遮挡视线,保持小区内整洁。在总体规划上,我们总结已建成安置房住宅小区的经验,融入自己的创新,并结合村民的生活习惯,地域特点,城市文脉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在规划形式上、功能上有自身的特色和超前意识;在规划设计中既突出安置房建设的特殊性,又注重打造自身个性特点,力争建设出有较高品位的现代化新型住宅小区。 3.2 道路交通 道路是住宅园区规划中的要素之一。

13、它不仅组织园区的空间布局,同时组织园区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着起居行动,而且关联着交通安全。在JG18-08-R21-02地块中设计从比较方正的基地形状并结合围合形地形改造出发,在基地内设置一条环形道路作为交通环线,在南面和西面各设置一个出入口和城市道路相连,形成小区主干系统,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小区内主干道路红线宽度7m;宅前道路结合景观铺地,宽度4-5m.,呈枝状从主干道引出,方便快捷到达住宅门厅同时也满足了消防车及其它临时需求。小区地下整体设立一地下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在主入口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小区内部尽量做到最大化的人车分流,既满足日益增加的居民生活需求,又保证了住户居住质量。在外围配

14、套公建周围都设置了地面停车位,建筑之间的边角处还有小型的集中停车区域,尽量满足居民出入方便。JG18-08-R21-03地块的道路交通组织和02地块大同小异,根据其地形设置一条满足最大的环形主干道,在东西两侧道路上,根据规划要求设置出入口三处,跟城市交通连接。主干道宽度7米,宅前道路4-5米,出入口附近设置地下集中车库的出入口,尽量人车分流。在两个地块靠近小区出入口或者是靠近公交车站附近设置了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满足居民出行方便,完善了城市配套设施。在本基地道路系统规划中,车有车路,人有人道,设计从基地形状的角度考虑道路规划,在主干道的基础上,进入住宅的宅前撸摒弃了传统的做法,结合景观铺地,

15、自由设计,创造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使建筑之间、景观节点、底层架空空间之间形成更为良好的空间比例,这不仅创造出连续的视觉及空间界面,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步行趣味。 3.3 绿化景观 景观设计中,体现均好性原则,不设计维护繁琐的水系景观,也不设计集中的大型中心花园,而是利用高层楼与楼之间的间距,整个基地内的景观都是呈带状设置,使得每户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好的环境景观。注重楼之间的精致小花园,每个楼之间的景观都不一样,但是保持整体风格一致,规整中透出活泼。借大与小,封闭与开敞,疏与密等建筑围合处理手法,创造空间序列,力求体现区域空间的层次感,利川空间的“穿插”、“流动”、“悬念”来增加空间趣味性,使此

16、居住区域更富人情味和个性,从而提供一个具有哲理和个性的高素质聚落空间形态。安置房小区的大部分居民在拆迁前都居住同一村庄或同一街道,尤其是中老年居民对邻里交往的心理需求十分强烈。因此在设计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因为土地利用的关系,小区内建筑都是高层建筑,这种以核心筒为中心一梯多户的平面布局,使得居住着与左邻右舍交往的公共空间被压缩为小小的电梯厅,交往和停留的可能性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有效的交流沟通。在住宅低层设置的架空层,在小区和单体建筑之间形成了有益的灰空间,并且在这些架空层之间,设置了景观长廊和景观小亭子,既增加了居住空间的层次,实现了由户外到户内、由开敞到封闭,由公共到私密的自然过渡,丰富了空间感受,而且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