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2103749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敦煌壁画艺术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 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 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 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 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 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 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

2、围绕, 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 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 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敦煌彩塑艺术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 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一一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弗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 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 形体比较

3、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 期 极盛期 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 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敦煌石窟形制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关于敦煌石窟的形制及其造型,在相关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献 没有留下可资利用的直接说明,仅仅有如“大像窟”、“涅槃窟”之类以外形特征而命名的记载。今 人研究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同样采用了这一做法。其分类大致如下:一、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

4、塔庙窟。因窟之后半部有立地撑顶的柱子(其中有些柱 为塔形)而得名。主要出现于北魏、西魏、北周时期。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该窟型盛行于公 元一至七世纪的印度,经过新疆传入敦煌及北方中原地区,新疆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敦煌中心塔柱窟的出现除受印度、新疆造窟形式影响外,还与当时佛教徒修行时绕窟巡礼、坐禅观像 的习俗有密切关系。莫高窟现存中心塔柱窟有二十八个,其中北魏一个(第254、263、257、251、 260、265、435、437、248、431、246 窟)、西魏两个(第288、432窟)、北周三个(第428、442、290 窟)、隋代四个(第302、303、427、292

5、 窟)、唐至元代八个(第448、332、39、44、9、14、22、95 窟)。其典型者如北魏第254、第248窟,北周第428窟等。倒塔窟是中心柱窟之异型形式。中央开凿一连顶的须弥山中心柱,柱座上小下大,山作上大下小 之倒圆锥形,所以又称须弥山形中心柱窟。平面为方形,中心柱下部为方坛,中心柱上部呈倒塔形直 通窟顶,塔刹四龙环绕,以象征须弥山,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后部为平棋。莫高窟隋代第302、303 窟属于此类。塔庙窟的宗教意义是为了“入塔观像”,随着宗教的逐渐世俗化,宗教礼仪逐渐简化,塔庙窟失 去了原有的功能,乃至逐渐衰落直至消失。应该说,中心塔柱窟的出现具有宗教学与地域性上的双重 原因:一

6、是原始印度宗教礼仪中绕塔礼拜的习俗,二是汉地寺院以塔为标志的习俗。应该说,中心塔 柱石窟是一个在洞内的寺院,是石窟艺术逐渐汉化的产物。二、覆斗顶形窟覆斗顶形窟又称倒斗形窟。窟顶中心有方形深凹藻井,四面呈斜坡状,形状如倒斗,故名。覆斗 顶也很象中国传统房屋布局中的布“帐”。这种形制在印度以及新疆地区很少见到,一般认为是受汉 地墓葬形式影响而致。窟形平面成方形,窟内多正面(西壁)开龛(也有少数为南、西、北三壁各开 一龛、或无龛),空间开敞,光线充足,适应于聚集佛徒讲经和礼拜活动。此类窟形在整个莫高窟的 洞窟中属于中小型,但保存数量最多,是敦煌石窟的主要形式。各时代均有,最早出现于北凉时期, 西魏时

7、已经非常成熟,隋唐两代较集中。是从十六国晚期至元代唯一不断出现的窟形。典型洞窟有西 魏第249窟,北周第296窟,隋代第420窟,初唐第220、323窟,盛唐第328、45窟及中晚唐第159、 156窟等。三、殿堂窟殿堂窟又称中心佛坛窟、佛殿窟。为五代、宋时期的代表窟。平面方形,覆斗顶。窟顶四角常常 有稍凹进之弧面,画四大天王。基本形式与覆斗顶形窟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将西壁的佛龛变为中心佛 坛,坛上塑像,坛前有阶陛,坛后沿有宽四米以上,厚约一米的直接窟顶的背屏(个别无背屏)。 由于佛坛位于窟中央位置,坛四周与四壁之间保持距离,信徒可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而通 顶的背屏同样有支撑作用。从外观

8、上看,中心佛坛窟与中心塔柱窟有点接近。由于佛坛上要塑造众多 人物像,需要宽大空间,因而殿堂窟一般属于大型窟。在唐后期及五代时期,殿堂窟大量出现。典型 洞窟有晚唐第85、196窟,五代第98、146窟。这类洞窟都为归义军节度使、当地大家族及都僧统等 头面人物所建,与当时敦煌地区由边地下州一跃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地方中央政权所在地有关。另外, 榆林窟第25窟也是殿堂窟。四、大像窟大像窟即洞窟内开凿、雕塑有巨大的弥勒佛像。莫高窟仅有初唐第96窟(即北大像窟,像高33 米)和盛唐第130窟(南大像窟,像高26米)两窟。另外,榆林窟第6窟也塑大像(像高20米以上)。 南北大像开凿于盛唐之前,由寺院主持,广大

9、民众参加。莫高窟记讲:“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 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又开元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 南北大像的开凿是佛教盛行、国力强盛的反映。“大像”也是仅仅见到的原有石窟名称之一。弥勒大像依山崖而坐,内为石胎,外面敷泥赋彩。随着高度的上升,大像窟的空间越来越小。整 个石窟向上弧转收小,下部呈平面方形,顶为覆斗形或圆穹形,窟顶与壁画交接处转折自然,无明显 界限(第96窟顶部开敞露天,上有木构建筑为顶)。窟内佛像前空间并不宽阔,人们仰视窟顶,倍觉 佛窟高大深邃。大像窟下层有门,中上部各开一明窗,以作通道、观佛和采光用。窟外和前室连为一 体,一并组成大型的窟前殿

10、堂建筑。南北大像窟的分层数及各层进深数和面间数不等。第96窟底层面 间阔五间,进深三间,窟檐初建时为四层,晚唐张怀深增至五层,曹元忠时修缮,仍为四层。今天的 九层楼是民国时修茸的结果。第130窟原为三层,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二层面阔三间,三层 面阔一间。大像窟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殿堂建筑与印度石窟建筑结合的产物。由于佛像通 体的高大和窟檐外观的气派,大像窟往往成为所在寺院的中心和象征。五、涅槃窟涅槃窟是以涅槃像为主题的洞窟,券顶,横矩形窟。西壁有横贯全窟的佛床,上塑佛涅槃像(如 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48窟),佛像侧卧,前无遮挡,所以平面作横长方形。这类窟按形制,本应称 横长形券

11、顶窟,因初始即以“涅槃窟”、“七佛龛”称之,今仍循旧称。莫高窟的涅槃窟只有第148、 第158两窟。规模相近,进深约7米,横长约17米,靠后壁有1米多高的通长大台,大台上有高10余 厘米的通长小台,形状如榻,塌上有卧佛。佛像为石胎泥塑。第148窟像身长14.40米,窟顶作平缓 的券形,左右有梯形龛。第158窟像身长15.80米,窟顶作盖顶形。其盖顶四披断面为凹曲线。据研究, 第148窟是开凿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是敦煌大姓李氏功德窟,保存有敦煌石窟惟一一处在崖 面上开凿仿木结构窟檐的石柱。六、僧房窟僧房窟是供僧人生活起居、修禅打坐的洞窟,有的可能是生活于莫高窟“长住百姓”的生活窟, 现

12、多废弃。莫高窟现存僧房窟大多数分布于北区,共有六十五个。南区仅仅两窟(第488、第489), 洞窟时代为北朝至元代。僧房窟一般由前室、甬道、主室构成。大小不一,多数为单室,平面呈长方 形或者方形。内有砾石炕和土坯炕,炕的形状为方形或者长方形,少数呈不规则形。灶一般在门内两 侧,窟顶、四壁制作较精细,顶部可以分为人字披、覆斗顶和平顶等,以人字披为多。七、影窟影窟亦称影堂,是为纪念高僧而绘塑有高僧真容的纪念性洞窟,有的影室原为该僧生前修禅行的 禅窟。莫高窟现存有第17、第137、第139、第174、第357、第364、第443等窟,时代自中唐至五代宋。 影窟均属于主窟,一般位于主窟前室或者甬道两侧

13、,面积大不过七、八平方米,小者仅仅一平方米, 平面近似方形,覆斗顶,或者平顶,或者穹隆顶。正壁绘塑有高僧像,其余壁面绘画。如晚唐第17 窟即藏经洞,就是洪辩影窟,内塑洪辩像,壁绘近侍女、比丘尼、菩提树、香袋净瓶等。八、禅窟禅窟是供僧人禅修、诵经的洞窟,有多室和单室之别。一般是在主窟左右两壁各开凿仅供坐禅用 的小型禅窟三个或四个。如北凉第267271组窟、西魏第285窟。此类洞窟由印度毗诃罗窟发展变化 而成,在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西藏地区的石窟中均有禅窟。敦煌莫高窟的禅窟绝大多数分布于 北区,南区仅有第285、第268、第487等三窟。时代自北凉至元代。禅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主窟开龛的佛殿窟

14、附设成组的禅窟,此类洞窟往往由前室、主室及左右 数个禅室组成,主室面积较大,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窟顶有平顶、人字披与平顶结合、覆斗顶等。 禅室较小,平顶。南区第285、第68窟主室内均绘画塑像,说明这两窟兼有修禅和观像两种功能。第 487窟内设方形低坛,有壁画残迹。第二类是专为禅行的单室禅窟,均位于北区,数量有六十六个, 平面多呈方形,有的呈椭圆形,有禅床,无灶,面积一般较小,约一至二平方米,制作粗糙。第三类 是多室禅窟,均位于北区,数量有十个,多有前室、中室、后室。中室两侧有一至五个不等的耳室, 后室和耳室有禅床,无壁画,无灶,面积较大。西千佛洞有禅窟若干,尚未清理。榆林窟也有禅窟痕 迹。九

15、、瘗窟瘗窟为安葬僧人尸骨的洞窟,有的也可能用来安葬过世的俗家弟子。莫高窟现存瘗窟均位于北区, 共有23个,时代自隋代至元代(不排除有更早的)。被发现时,一般用石块和土坯封堵窟门。洞窟较 小,平面成方形或长方形,制作较粗糙,窟顶或前部人字披顶,后接平顶,或人字披顶,或平顶。有 的窟内有长方形或曲尺形棺床,有的窟中有棺痕,大多无藏具。葬式有仰身直肢式、蹲坐式,有多人 合葬、二次葬、坐化葬,也有棺葬、火葬等。个别窟中有随葬品,如银币、铜币、文书、丝绸、木佣、 陶器等,有的窟中无任何随葬品。莫高窟还有不少其他用途的石窟。如仓库窟,用来储藏物品,如北区第187和第192窟,建有 土坯堆砌的储物槽。另外,

16、洞窟形制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窟前建筑,包括殿前建筑和窟檐建筑。殿前 建筑主要指底层窟前的地面建筑,窟檐指各层洞窟外的木结构建筑。综观敦煌石窟,可以发现,莫高 窟的洞窟种类很多,但以禅修、礼佛为中心。洞窟种类功能齐全,在住、用、葬、藏等方面均有体现。 可以说,莫高窟是一个以洞窟为活动中心、以宗教为生活核心的人类居住聚落。敦煌石窟形制有一个明显的中国化过程。同时,各类建筑类型也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如塔庙 窟的兴衰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北魏至西魏是塔庙窟的鼎盛阶段。洞窟平面为纵长方形。前部人字披 顶浮塑仿木结构的檩、椽等,后部平顶。后部中央立方形塔柱,除第248窟塔柱四面各开一龛外, 其余窟塔柱正面开一大龛,其他三面开上下两龛,龛内造像。多数龛四壁未开龛,个别窟两侧壁或后 壁开龛造像。龛形多样,有阙形龛、双树龛和尖楣圆拱龛三种。北周至隋朝,塔庙窟开始衰落,形制 基本延续前期。洞窟平面长方形或纵长方形,人字披不再浮塑而是绘出仿木结构。大多中心塔柱四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