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2000556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第I卷:选择题(共28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楠木(nn) 禀赋(bn) 淅沥(x) 馨香(xn)B.韶华(sho) 脱臼(ji) 阔绰(chu) 猗郁(y)C.按捺(ni) 皲裂(jn) 秉公(bng) 狡黠(xi)D.谩骂(mn) 干瘪(bi) 校正(jio) 羼水(chn)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

2、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练的语言的精华。B. 陶影瞑思苦想地写出文章后,恭恭敬敬地找到“作家”,经过“作家”的评点,兴高采烈地走了。C.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D. 陶影觉得不可思意,这庙里的神怎么会在顷刻间使她的儿子长高了几厘米!3.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A. 今年下半年,欧洲再次爆发“禽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呼吁各国卫生部门未雨绸缪,隔离家禽与野生候鸟的接触。B. 各国人民都期盼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让中东成为一片安宁的土地。C. 放学后,李青对刘红说:“明天是教师节,无事不

3、登三宝殿,今晚我们去看老师。”D. 一提起这个问题,我的心就忐忑不安。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风中的挂花香消散了,。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风一吹,黄叶就。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一半轻松,一半明快。A.菊花的清香又飘起旋落在窗台上宛如我的心情B.清香的菊花又飘起在窗台上旋落我的心情也如此C.菊花的清香又飘起旋落在窗台上我的心情也如此D.清香的菊花又飘起在窗台上旋落宛如我的心情5.下面各项中,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由于宽阔的二环路的顺利通车,使绵阳拥堵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缺主语。修改:去掉“使”。)

4、B.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否定不当。修改:去掉“切忌”。)C.“百家讲坛”通俗化、浅显化地讲名著,有利于人们对名著的研究和了解。(语序不当。修改:“研究和了解”改为“了解和研究”。)D.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的文化素质。(搭配不当。修改:“素质”改为“水平”。)6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鲁迅的作品,语言有的凝重,有的泼辣,有的清新;主题通常都是深刻的,如孔乙己故乡等小说,将悲悯的目光投向了底层的苦人儿。B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C苏

5、轼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写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词,也写了不少风格清新的词,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描绘雨后清新美景,寄寓人生哲思。D一厘米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本文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和宽容。二、阅读理解()(21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10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

6、,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

7、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

8、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

9、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梁衡文)7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第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B第到第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C第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

10、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D第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8.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 (2分)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9.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

11、一项是( ) (2分)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10.下列对第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 法。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

12、对第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11.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文章第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段。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共11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13、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1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1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