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199212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蒂姆伯顿(Tim Burton),美国著名导演,是当今好莱坞为数不多的既能保持票房不败,又能独成一派风格的大师之一,他因此又被誉为好莱坞“鬼才导演”1958年5月28日,蒂姆伯顿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这里是美国影视娱乐业的核心区域之一,许多电影公司和电视台都将摄影棚搭建在这里。蒂姆伯顿一出生似乎就和电影有了无法割舍的渊源,小蒂姆伯顿的童年是孤独的,他由自己的祖母抚养长大,多数时间里他是一个内向而孤僻的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躲在房间里画画和看电影。“蒂姆伯顿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天份,他的想像力驰骋在神秘、诡异的虚幻世界当中,无论是幽灵、古堡还是吸血鬼这些具有浓郁的哥特式风

2、格的元素总能够引起他无限的联想。”1978年蒂姆伯顿从加州艺术学院毕业之后进入著名的迪斯尼动画公司,从此他正式进入电影行业,而他那独特的电影风格也开始一步步地形成。蒂姆伯顿不是一个多产的导演,在他三十年的导演生涯中,共拍摄了不到二十部影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八十年代早期,伯顿先后搞出两部短片,文森特和弗兰肯维尼,一部是对恐怖片演员文森特的致敬,一部是弗兰肯斯坦的儿童改编本。文森特因太过阴暗压抑而被禁止公映,而弗兰肯斯坦太过迪尼斯气息,不适合伯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个人风格气质。1988年,伯顿拍摄了哗鬼家族,这部影片完全是以鬼的视角为出发点,站在鬼的立场上去窥视人的世界,这种独特的视角在鬼片当道

3、的好莱坞另辟蹊径,获得了成功。1989年,伯顿的蝙蝠侠公映,这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伯顿的好莱坞票房记录。1990年,伯顿的经典之作剪刀手爱德华放映,影片中的爱德华一直被观众认为是伯顿的自画像,这部影片取得了商业和艺术上的巨大成功。1992年,伯顿作为监制的身份参与了圣诞惊魂夜的拍摄,这部影片把哥特风格发挥得酣畅淋漓。伯顿又分别在1994年与1996年分别拍摄了人物传记题材的爱德伍德和滑稽荒诞的火星人玩转地球,这两部影片虽在评论界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但是票房惨淡。于是,蒂姆伯顿沉寂了三年,于1999年拍摄了他的哥特风格的集大成之作断头谷,这部影片也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1

4、年,伯顿翻拍了60年代的经典科幻影片人猿星球,此片所饱受争议,但票房大卖。2003年,他指导了一部讲述父子温情的艺术奇幻电影大鱼,这是一部温情的成年人的寓言童话故事,深受影迷的好评。2005年,伯顿推出了童话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和动画电影僵尸新娘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都伯顿哥特式的童话故事的展现,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而且僵尸新娘最终获得2006年土星奖最佳奇幻类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2007年,伯顿翻拍了著名的百老汇歌剧理发师陶德,哥特风格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该片夺得了2008年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类电影。2010年,蒂姆伯顿推出了新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讲述的是1

5、3年后的爱丽丝重游仙境的故事,取得了可喜的票房。近几年来,随着伯顿影片的盛行,他的影片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话题,是研究生或者学者们选题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研读,笔者发现他们最多的是对伯顿影片的哥特风格角度来研究,阐释伯顿在影片中对哥特风格的运用,但是很少论及到伯顿在诡异恐怖的哥特中的创新。在伯顿的影片中,哥特遭遇了童话,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他的影片在哥特风格的外衣包裹下,有着美丽温暖的童话世界与温馨情怀。无论是伯顿影片中的哥特风格还是童话情怀,这都是伯顿自我性格情怀与童年遭遇的投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梳理解读伯顿影片中的哥特风格,另一方面注重于伯顿对哥特风格的升华。本文还着力解

6、析在伯顿的哥特风格包裹下的童话世界里蕴含的人生真谛。本文的另一个创新之处还在于用心理学来解读伯顿的童年阴影对于他影视创作和影片风格的影响以及伯顿的善恶是非的价值观。本文从哥特风格、童话世界和心理学三个方面对伯顿的电影世界进行解读,力图拓展伯顿影片研究的新视野。由于伯顿影片的诡异而又虚幻和他天马行空的想像,使得人们对于伯顿影片的深邃之处不好把握,然而,笔者又才疏学浅,我不敢说自己能驾驭好这篇文章,再加上运用一些新的视角来解析影片,文中不免会有个人色彩的阐释,或许会有大胆的主观臆断,但这些都是笔者深思熟虑后的见解。由于能力有限,本文虽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但是笔者的态度是认真的,这是一份尽心之作。第

7、一章 蒂姆伯顿与哥特风格蒂姆伯顿被电影界公认为“鬼才导演”,他的每部影片几乎都烙上了哥特风格之印,呈现出的是怪异的风格、冷艳的画面、荒诞的剧情、前卫的手法。伯顿既是哥特风格的忠诚发扬者,又在践行哥特风格的同时,融入了多种元素,他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崭新的因子,在哥特风格中“凤凰涅盘”。在伯顿的电影作品中,哥特是包裹感官的“外衣”以及点缀“神秘”“惊悚”或“邪恶”的装饰,“纯净的灵魂之光则是在美丽的内在之中绽放。”黑暗、阴森的空间对于蒂姆伯顿而言只是事物的表象,而非事物的本质,揭开哥特式鬼魅的形式面纱,蒂姆伯顿为观众营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了黑

8、色幽默的温婉和惆怅”的世界,他的作品总是以诡异而忧伤的情调打动人心,“冷与暖的交糅就像温暖中的残酷,阴森中的华丽,黑暗中的暖意的独特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好和邪恶也不再完全对立,这些成为了新的符号载体,其中痛苦、黑暗、孤独、忧伤带来的一种审美愉悦,撞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第一节 哥特艺术概说 “哥特”一词源于中世纪居住在北欧条顿民族的一支叫哥特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野蛮彪悍、嗜杀成性著称。他们经过几个世纪的迁徙流浪后,最终在公元五世纪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摧毁了古典文化,哥特部落也因此被希腊和罗马人称之为“野蛮人”,哥特也就成了恐怖、无知、愚昧、缺少艺术品味的代名词。其后,艺术家们用它来指称一种曾于

9、1215世纪风行于法国北部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等建筑,其显著特征是利用高高耸起的尖顶、笔直的立柱、狭长的窗户、多尖的拱门来达到一种强烈向上升腾、直指天国的感觉。“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筑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纵向延伸的线条,勾勒出迷离和神秘的氛围,营造出一个非人间的世界。”哥特建筑以人的兴趣和幻想为前提,却不以实际用途为目的。这种建筑的风格特征和内涵,借用黑格尔的几句话,就是“人所需要的东西不是外在自然所给予的,而是由人自己造出来的一种内在世界,力求获得超脱一切诉诸知解力的界限而远举高飞的庄严崇高气象。”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889页。在文

10、艺复兴时期,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思想家认为哥特建筑风格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在他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又被赋予了野蛮的、恐怖的、神秘的、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的,甚至东方的等诸多含义。在英语中,“哥特”一词真正是源于18世纪,大致有三个含义:一、野蛮、凶残的;二、中世纪的;三、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风格后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被移植到其他艺术门类当中,并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尤以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最为著名。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与文学联系在了一起。英国小说家贺拉斯瓦尔普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被看作是“哥特式”小说的滥觞之作,这部小说是“作者在哥特式城堡中创作的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充满罪恶、暴力、残

11、忍凶杀的一个哥特故事。”厄斯特雷克曾评价说瓦尔普是最先将“哥特”引入文学领域的作家,他的小说开创了英国和西方哥特小说的先河,从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面世之后,在欧美文坛上,哥特小说极为风行,成为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特立独异的文学现象。“对哥特趣味的日渐崇尚不过是思想意识意识发生巨变的征兆,它终究演变为浪漫主义运动。”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哥伦比亚百科全书是这样为哥特小说定义的:哥特小说是一种流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小说文类,又陈“哥特罗曼司”。这类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个神秘故事,通常伴有超自然现象和深深的恐惧并多以中古时代的废墟或闹鬼的城

12、堡为背景。贺拉斯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是哥特小说的先驱,还包括安拉德克里夫、马修刘易斯等作家的一些作品。这一文类的影响可在柯勒律治、坡、勃朗蒂姐妹等作家中找到,20世纪60年代,所谓的“哥特小说”在英美大肆流行。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到“哥特式”小说可以宽泛自18世纪至今的任何具有哥特式特征的、能够带来恐惧和悬疑的欧美小说。哥特小说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起源的18世纪的英国哥特小说,到德国的哥特罗曼司,到18世纪末的美国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到19世纪的理性主义哥特、心理哥特、女性哥特、后殖民主义哥特,哥特贯穿了欧美文学的各个阶段。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善于描写黑暗、空虚、恐怖、凄厉的场面。古墓、坟地、幽暗的

13、森林、废弃的古堡是哥特式风格最为主要的场景,披着黑色斗篷的吸血鬼和面色苍白、虚弱病态且带有神经质的青年是故事的主要人物,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恐怖神秘气氛、具有怪诞紧张情节的不寻常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哥特小说展现出的是:“一切被夸大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容不得任何中间的、寻常的、平凡的、一般的东西” 巴赫金:巴赫金文集第3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这些哥特特征源于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中的一些创作特征。奥特朗托城堡中的创作特征包括:一、一个无助的受害者和残忍的迫害者;二、迫害者通常与邪恶有关并具有超强的和超自然的能力,受害者常被一种来自

14、迫害者的无法解释的力量所蛊惑;三、故事背景通常设在无法穿越的高墙内(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以加强受害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故事的主要意象是阴森的教堂和闹鬼的大宅,里面囚禁孤独的受害者;四、氛围中弥漫着神秘、黑暗、压抑、恐怖和毁灭,并预示着灵魂的死亡以及人类将成为永久的受害者的厄运。这些特征几乎成为了“哥特式”的显著标志和界定标准,并引来后世作家的争相效仿和使用。安德鲁桑德斯对哥特小说有简明的概括:“它成功的手段是借助于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他沉浸于思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梦境、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但是,这些特征也不能涵盖全部的哥特小说的特征,具体地说,哥特就是以人

15、类精神世界的阴暗面作为基础和出发点,探讨有关死亡、痛苦、孤独等阴暗面的主题。在当今文学领域,更贴切客观而言,哥特特征的内涵则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感性背后的哲学的、美学的、理性的对人性的探索。” 王晓姝:哥特之魂,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哥特风格影响了西方一大批作家,如雨果、柯勒律治、坡、勃朗特姐妹、雪莱等一些大师级作家都深受其影响。“哥特”自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展力,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跨学科概念,适用于大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哥特经过文学领域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把人类精神世界的黑暗面曝光于大众的视野中,将大众不愿面对的黑暗、孤独、恐惧、死亡等精神状态摆出来,或表现、或

16、探讨、或揶揄、或干脆不可自拔地沉溺于其中。哥特经过了建筑领域的演绎,文学领域的洗礼,又渗透到了音乐、绘画领域,当然,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与哥特艺术交融在一起绝对是不可避免的潮流。1921 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瑞典人拍的 历代的巫术的纪录片,电影的表现主题第一次采用了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面元素,于是,第一次哥特文化与电影撞出了火花。哥特风格与电影的相遇,不仅仅只是通过银幕为观众呈现出一份撼动心灵的视觉盛宴,哥特自身在光影中也焕发出了全新而又别样的光影魅力。哥特电影集哥特建筑、哥特小说、哥特音乐于一炉,提炼各家之精华,炼造自家独特之风格。在哥特风格的电影中,人物大部分是吸血鬼、骷髅、鬼怪、女巫;导演大多擅长用色差的对比和光线明暗的对比来营造氛围;多以黑色或灰色等暗色为主体色调,布景比较舞台化,有时会使用哥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