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1975962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补贴资金引导作用,促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全面实现我省“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结合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农机购置补贴规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作业水平,推进主要农作物环节机械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二、现状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全面落实农业部、财政部有关政策和要求,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各项规定,精心组织,规范实施,阳光操作。截止2010年底,我省共落实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21亿元,其中中央购机

2、补贴资金15.75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28.99万余台,26.66万户农民受益,拉动农民投入60.71亿元。实践证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巨大农机消费市场,推动了我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农机装备总量得到快速增加,农机装备结构明显改善。2010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410万千瓦,比2005年底增长35.8%,居全国第4位。拥有各类拖拉机249万台,增长17.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4660万台,增长2.5倍;联合收割机102167台,增长1.1倍;水稻插

3、秧机11288台,增长18倍;玉米联合收获机械3449台,增长44倍;谷物烘干机械1718台,增长6倍。农业机械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型、高性能作业机械有了新发展。玉米收割机、油菜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关键作业环节农机具都取得了持续增长,新技术和新机具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农业生产物质装备的提升,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升。2010年全省完成机耕作业4056千公顷,比2005年增长7.4%;机播作业3607千公顷,同比增长54.8%;机收作业5264千公顷,同比增长58.3%,全省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8%,特别是一些先进适用农机具广泛应

4、用,使得薄弱环节机械化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水稻机械化栽植率达到13.4%、玉米机收率达到29.9%。(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我省收获、抗旱机械数量大幅增加,增强了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在遭遇小麦收获期延迟、降水天气的情况下,农机部门通过“南机北援”、科学调度,组织910万台收割机开展小麦抢收,57天就能全面完成全省小麦抢收任务;在严重干旱时,近130万台抗旱机具发挥了抗旱救灾的主力军作用。(四)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我省已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达877个,他们广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签定作业合同,开展农机作业“一

5、条龙”服务,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了作业收入,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购机积极性,形成购机用机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农民传统的经营观念得以改变,跨区作业迅速发展,农机服务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迈进。同时,各地以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为抓手,全面推动了农机销售维修、培训教育、示范推广、安全监理、质量鉴定等各项农业机械化工作开展。三、基本原则(一)围绕农业机械化总体目标,促进农机装备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分结合、务求实效。(三)突出重点,兼顾区域特色。向沿淮粮食主产区倾斜、向重点作物及关键环节倾斜,兼顾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四)加强引导,合理布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6、,不断提高机具配套比和农机组织化程度。四、主要目标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和引导,2015年,实现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历史跨越。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40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水稻栽植机械保有量分别达到18万台、15万台和3万台,大中型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达到1:2.5。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沿江、沿淮地区要率先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油菜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达到30%;茶叶、板栗等山区作物机械化水平有明显提高。五、各区域农机购置补贴重点补贴机具(一)淮

7、北平原地区围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继续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进一步优化装备结构,加快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多功能作业机械,重点补贴:大中型动力机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精少量播种机械、旋耕施肥播种机械、化肥深施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高效植保机械和粮食烘干等机械。(二)江淮丘陵地区围绕水稻及油菜等经济作物,示范推广适合本地区使用的各类农业机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重点补贴:动力机械、水稻联合收割机械、水稻插秧机械、油菜联合收割机械、旋耕播种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粮食烘干机械和设施农业等机械。(三)皖西皖南山区围绕茶叶等山特产品生产加工,重点补贴:

8、茶叶等山特产品生产加工机械、中小型动力机械、植保机械和设施农业等机械。六、补贴规模根据我省“十一五”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实施情况,结合“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提出我省农机购置补贴“十二五”预计规模表。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十二五”预计规模表年份实施县范围投入资金(万元)其中:补贴农机具数(万台套)拉动民投入(亿元)受益农户数(万个)中央财政省财政2011覆盖全省农业县(区)7250071500100011.7036.0010.452012覆盖全省农业县(区)8000079000100012.8739.6011.502013覆盖全省农业县(区)8800087000100014.1643.56

9、12.652014覆盖全省农业县(区)9750096000150015.5847.9213.922015覆盖全省农业县(区)107500106000150017.1452.7115.31合 计445500439500600071.45219.7963.83注:规模表以我省201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为基础,按年均10%增长比例进行测算。实施时,按照中央下达的年度购机补贴专项资金计划和年度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合理安排和使用补贴资金,例如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经达到7.7亿,超过预测数。七、保障措施(一)科学制定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实施方案正确把握政策取向,因地制宜,突出

10、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制定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引导和支持农民,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购买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宏观引导作用,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二)全面推进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公共传媒,及时向社会公布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补贴产品范围及标准、购机补贴经销商,公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咨询电话、补贴工作受理电话、举报电话、补贴机具质量投诉电话及电子邮箱等信息。实行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化管理,规范补贴工作程序,完善电子信息档案,向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公开

11、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进度、补贴受益对象等实时、动态信息。(三)建立和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制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第一责任人,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工作人员直接负责”的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各环节的职责与任务,做到目标到岗、责任到人,建立和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制。(四)建立农机购置补贴长效监督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的“五项制度”、“三个严禁”、“八个不得”和“四个禁止”的要求,按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县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操作暂行办法、年度

12、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以及全国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关规定,规范操作,严格把关。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督查办法,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针对购机补贴实施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岗位,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间段,加强监督检查,将风险防范与长效监督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安徽省“十二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组织形式。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十二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安徽省

13、实施办法、农业部关于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农机部门坚持把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打基础、管长远、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多措并举,因势利导,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为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877家,入社成员1.7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年作业服务面积1500万亩,作业服务收入5.25亿元。(一)采取的措施1、加强组织引导。各级农机部门都把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提升

14、农机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列入重中之重,常部署,强落实,抓调度,加强对农机大户、农村能人、村委干部的宣传、鼓励、引导,对合作社的发起、组建、登记、运行开展全程的指导服务。2、加强政策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在程序上优先安排,在数量上适当放宽。3、加强资金扶持。省财政把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并单列科目,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20062010年,全省累计安排900万元,扶持了130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其中主要是农机合作社。各地也都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机服务组织进行扶持。4、加强宣传示范。省农机局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调研、观摩活动

15、,召开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市县农机部门也多次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在省际、市际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同时在主流媒体举办征文活动,在安徽农业机械化网设立宣传专栏,总结经验,宣传典型。(二)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1、增强了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农机手组织起来,实现信息共享,机械统一调度,大大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实现了用较少的机械,完成较大的农机作业量,更有效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和农机抗灾救灾中,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其高效的组织能力、过硬的技术水平、良好的服务信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方面,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作业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减少农机作业费用;另一方面,合作社统一采购农业机械和零配件、农用燃油,统一提供维修服务,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入合作社的农机户收入较同类型非入社农机户高20%以上。3、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配置农机资源,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组织化,使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