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196902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2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20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实施意见26关于加强我省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实施意见31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36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信息化的实施意见42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48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意见54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

2、,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现结合我省实际,作如下决定。一、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大意义。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强社会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迫切需要,对我省努力当好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基

3、本建立,民主法治进程稳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是,我省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社会转型快,流动人口多,社会管理任务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早发多发;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结构不尽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重管理轻服务以及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既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期,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社会建设。2.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紧紧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

4、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完善社会服务为基础,以促进公平正义为导向,以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为特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社会规范特别是法治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富裕安康、公平正义、活力创新、文明有序,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排头兵,努力开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广东风貌的社会建设新局面。3.总体目标。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探索和实践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撑、创造良好的社会

5、环境。民生福祉显著增加。社会事业全面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公民素质和全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省人民共有精神家园更加巩固。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等有机衔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并稳步提高。管理格局更加健全。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负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

6、理的职能更加强化,社会协同特别是社会组织作用明显增强,公众参与程度有序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公平正义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法治广东建设扎实推进,法治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公民依法平等享有各项权利和机会,公平正义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石。社会大局更加和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稳定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风险应对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4.基本原则。注重民生、服务为先。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更加注重完善保障和改善民

7、生的制度安排,更加注重增强服务意识和职能,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依法建设、规范管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弘扬法治精神,健全社会规范体系,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和社会规范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实现社会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服务管理规范到位、优质高效。统筹兼顾、分类推进。坚持社会建设与幸福广东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强化服务与优化管理相统一,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关切,努

8、力提高社会建设整体水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社会建设各领域、全过程,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借鉴国内外有益成果,率先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遵循和把握社会建设规律。动员群众、共建共享。坚持包容性增长、和谐共享,广泛动员、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形成美好社会共同建设、幸福生活共同创造、发展成果共同分享的生动局面。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5.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

9、政策,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者素质提升相互促进的机制。实施就业谋福工程,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普惠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就业培训合作。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凭证管理制度,推进就业援助实名制和普惠制。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省、市、县(市、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五级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指导服务,“十二五”期间每年扶持10万名以上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就业50万人以上。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稳定有序就业,开展携手共建和谐计

10、划,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薪酬、社保、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等合法权益,营造善待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氛围。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健全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机制,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工程。6.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强化政府调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富民计划,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财产性、转移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全面实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

11、度,提高艰苦欠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和艰苦行业工作人员补贴标准。建立专业、权威的收入评价机制和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加快形成公平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强价格监管,扩大平价商店覆盖范围,建立低收入群体补助和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严格控制农村筹资筹劳。7.大力发展教科文卫体等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扶持发展特殊教育,构建面向全民的多层次终身教育体系。“十二五”期末,2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1年。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加强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

12、机构及其队伍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吸引外资、港澳台资金开办医疗机构。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免费提供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十二五”期末,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76.8岁。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不断强化科技对民生事业的支撑作用。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和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以县、镇、村为重点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免费开

13、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提高道路通畅率。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绿道网络建设力度,“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持续有效控制。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大力发展妇女、儿童等事业。8.加快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贯彻落实社会保障法,加快建设统筹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制度,2012年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加强基础养老金省级统筹,完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和完善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

14、算制度。“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十二五”期末,全省持卡率达75%以上。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多层次、多方位覆盖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80万套。加快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继续实施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村庄搬迁安置、高寒山区居民移民、河海捕捞渔民安居工程。9.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完善贫有所济、困有所帮、残有所助、孤有所托、灾有所救的社会救助制度,推动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15、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为重点,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与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城乡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残疾人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建立省养老服务示范基地和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十二五”期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不少于30张。完善双拥优抚安置制度,逐步提高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实施低收入群体殡葬基本服务免费制度。扎实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基金会和公益组织开展

16、公募活动。三、加强基层服务管理,夯实社会建设基础10.加快建设新型城市社区。完善社区组织网络,科学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原则上一社一居。强化街道社会建设职能,逐步减少和取消经济考核指标、评比考核项目。厘清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推行行政管理事项社区准入制度,实行权随责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整合政府各部门在社区的办事机构和管理资源,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坚持共驻共建,构建社区工作合作网络,强化驻区单位的社区建设责任,推动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和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规范商业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移交管理,探索物业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模式,推行居民代表与业主代表、居民委员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