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195052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 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手 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例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 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 抑郁 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例 2:杜甫倦 夜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问: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

2、: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 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 是直接的抒情,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叙事则因事抒情, 写景则借景抒 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抒情:例 3: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例 4:唐代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 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 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 寄家书 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 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

3、 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 情 ,寄寓在景物中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 下,是乐景写乐情, 哀景抒哀情,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的写法。乐景衬哀情:例 5: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归年。”后两句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 一年又一年, 思乡心切 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 此诗用的是乐景 写哀情的手法。哀景衬乐情:例 6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4、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 陋室内的贫士, 寒雨中的黄叶, 昏灯下的 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 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 友,因而喜出望外。 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 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 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 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例 7:李忱的瀑布联句中“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借写瀑布,表达对社

5、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 现人生目标。 咏史抒怀: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2、描写方式(1)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例如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2)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色彩的渲 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3)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 而上。4)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等手法 (5)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那什么

6、是虚写?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 虚象。(2)已逝之境。 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 ” 的“雕栏玉砌 ”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3)想像的未来之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 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 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虚实结合的诗例: 李商隐的夜雨

7、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 ”是写实, “共剪西窗烛 ”是 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 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 深时分,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以此来表现 “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 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

8、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 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 :“我家 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此诗以梅自喻,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 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这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 轮廓

9、外面渲染衬托, 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 描写,作为陪衬。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 “行者 ”、“少 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 “蝉 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 ”,“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 琶声的美妙动听、 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 孤独、悲伤等心情; 再如 “桃 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可以 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 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也可以是喜 景衬喜情,哀景衬哀

10、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 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 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 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 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虚和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 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上片多是实写;下片对 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 淋漓尽

11、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 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 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 通过设 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 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 透露出了思归

12、的感伤,以乐景写 哀情,别具韵致。 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 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用春风十里”虚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荠麦青青”实写 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 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用典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 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 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 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 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 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