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186590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 micro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 microbio

2、log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6自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8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

3、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曾

4、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一、术语或名词1菌落(co1ony)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2菌苔(lawn)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4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

5、长、繁殖所形成。5培养基(culture medium)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其中固化剂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6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11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12单细胞分离法(single cell pick up method)采用显微操作技术直接挑取微生物的单细胞(孢子),培养后

6、获得纯培养物。13富集培养(enrichment culture)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14二元培养物(twocomponent culture)由两种具有特定关系(例如寄生或捕食)的微生物组成的混合培养物。21分辨率(resolution)能辨析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28固定(fixation)制样过程中使整个机体及其细胞的内、外结构被保存并固定在适当位置的过程。29负染色(negative staining)染料使背景颜色加深而样品没

7、有着色的染色法。30菌丝体(mycelium)聚成一团的分支菌丝,见于真菌和某些细菌。31菌丝(hypha)大多数霉菌和某些细菌的结构单位,管形丝状体。42原生动物(prokaryote)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术语或名词1原核生物(proksryotes)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核糖体为70S型。2细菌细胞壁(cell Wal

8、l of bacteria)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等多种功能。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ri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含脂多糖、磷脂和外膜蛋白)和一薄层肽聚糖(23am)组成。3肽聚糖(peptidoglycan)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无数肽聚糖单体以网状形式交联而成。肽聚糖单体由肽与聚糖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肽由四肽尾和肽桥构成,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V乙酰胞壁酸以1,4糖苷键相互间隔交联而成,呈长链骨架状。C+细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

9、LLys和DAla4个氨基酸构成,肽桥则由5个Gly残基构成;C-细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mDAP和DAla构成,且无肽桥。4磷壁酸(teichoic acid)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可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前者是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的磷壁酸,后者则是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磷壁酸。5外膜(outer membrane)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由脂多糖(LPS)、磷脂、脂蛋白和其他蛋白组成的厚膜。6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C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

10、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构成,是C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成分。7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嵌合在C细菌细胞壁外膜上的多种蛋白质成分,如脂蛋白和孔蛋白等。8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一般指位于C细菌细胞壁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内含各种周质蛋白,包括各种酶类和受体蛋白等。9假肽聚糖(pseudo peptidoglycan)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等部分古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LGlu、LAla和LLys3个L

11、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in一个氨基酸组成。10缺壁细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各种细菌的统称,包括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等。11L型细菌(L form of bacteria)指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因最初发现的念珠状链杆菌是在英国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12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细菌等微生物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C+细菌形成。原生质体对渗透压敏感,无繁殖能力,在合

12、适条件下,细胞壁可再生,并恢复其繁殖能力。13球状体(sphaeroplast)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有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G-细菌一般只形成球状体。15间体(mesosome)细菌细胞中的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G+细菌。每个细胞含一至几个。其功能与DNA的复制、分配,细胞分裂和酶的分泌有关。17细菌的内含物(inclusion body)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和泡囊状构造,包括各种贮藏物、羧酶体、气泡或磁小体等。18聚羟丁酸(poly hydroxybutyrate,PHB)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质内的颗粒状内含物,由许多羟基丁酸分子聚合而成,具

13、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19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或捩转菌素,是无机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具有贮藏磷元素和能量的功能。在白喉棒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中易见到异染粒。20羧酶体(carboxys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21核区(nuclear region)又称核质体,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成分是一个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它是细菌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22芽孢(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

14、,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的休眠体。产芽孢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两属。24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6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它对约200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细菌杀虫剂。25糖被(glycocalyx)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

15、黏液层。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26细菌鞭毛(flagella of bacteria)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可旋转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鞭毛由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3部分组成。鞭毛在细菌表面的着生方式有一端生、两端生、周生和侧生等数种,它是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27菌毛(fimbriae)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有菌毛者多属C致病细菌。菌毛的功能是使细菌可牢固地黏附于寄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的黏膜细胞上,以利定植和致病。28性毛(pili,sexpili)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粗。每个细菌一般仅着生一至少数几条性毛。多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上,其主要功能是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30“9+2”型鞭毛(“9+2”type flagella)在某些真核细胞表面长有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称为鞭毛。它由基体、过渡区和鞭杆3部分组成,因其鞭杆的横切面的中央可见到两个中央微管,其周围则有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故真核生物的鞭毛又称“9+2”型鞭毛。42溶酶体(1ysosome)一种由单层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