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常识训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180853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学常识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文学常识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文学常识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文学常识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文学常识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文学常识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学常识训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文学常识训练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2、。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3、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 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制诰,皇帝的诏令。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彰其功绩,称为谥或谥号.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4、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

5、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

6、皇帝或其威严。 .“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

7、罢免,转为文官。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 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 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10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

9、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2 下面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元先例,自此,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中国古代官吏变迁制度中,“擢”是指选拔提升职务,“迁是指调动官职,“左迁”是指降职,C文中“中国指中原一带,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是行政区划名,不是指崤山以东地区.D文言文中,人名称谓前往往加上籍贯名称,如“咸宁侯仇鸾,即咸宁人,姓“侯”名“仇鸾.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10、项是(分)( )。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

11、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1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

12、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

13、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古代男子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

14、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

15、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