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1787462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年全国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华北区)推荐论文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室 任宝华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任宝华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室 100089论文摘要: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有:1. 学生活动可以是探究活动,也可以是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 2.学生能完成的,要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完成;3. 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4. 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5. 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教科书是学习资源之一;6. 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环环相扣;7. 学生活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8让学生活动“最大限度”地被用到;

2、9. 学生活动要多样化;10. 设计课堂学生活动时,要粗化教的过程,细化学的方式。关键词: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 原则 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其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出现三种现象。第一: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回答老师的问题,非常单调,半节课后,多数学生无精打采,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第二:教师过度关注自己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实际问题,当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不偏离自己的设计主线,往往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因势利导、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教学的机会;第三:学生的学习方式混乱而无效,如“对于某些较容易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对于某些较

3、难回答的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思考”等。出现这三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于详尽地策划了自己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教师设计课堂的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同时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教师们之所以较少的设计学生活动,开展学生活动,是因为他们在这一领域还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总原则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越俎代庖,以自己教的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学生自己深入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搭个台阶,让学生试着学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对于更难的内容,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

4、尽管如此,也要建立在学生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以减少学习的难度。2设计学生活动,满足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要。学生有四个方面的需要。第一:探究的需要;第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第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第四:承担责任的需要。设计学生活动,意味着尊重和关注学生的需要。二、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1学生活动可以是探究活动,也可以是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学生活动可以是一节或若干节课的大的活动,也可以在一节课内有若干个小的活动。探究学习活动往往容量比较大,学生活动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而课堂上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容量相对较小,所需要的时间则比较短,在一节课内可以有若干个小的活动。比如阜

5、城路中学的潘广平老师在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创设情境,提出有驱动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师生交流,教师再给以及时的评价与强化。这说明在课堂上的学生活动,不一定非是一个大的完整的活动,可以是若干个小的活动彼此相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2在教学设计时,学生能完成的,要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完成。 例如在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们习惯先带着学生配一个方程式,然后总结出配平步骤,再让学生做若干练习,边练习边总结配平技巧。这是传统的方法教师教方法,学生学方法。那么教师不教方法,学生能不能学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高一学生学习氧

6、化还原反应时,做了如下尝试。 教师给出一个反应:SO2+H2SS+H2O,并提出要求:“不能只用观察法,而要用氧化还原的定量规律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价数相等,来配平这个反应。小组讨论,找出配平的方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在各组之间倾听,当有多个组能够有初步思路时,教师请各组学生开始交流。结果证明并不是必须教师教方法,学生才能学会。学生所找出的方法可能还没有清晰的步骤,缺少理性的反思与总结。这时教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升华,使学生在自己找到方法之后,发现教师能精炼地点出关键之处,学生对学习会有一种满足感。因此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学生自己找方法的过程对于

7、他的学习更有意义。3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1)创设的情境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任何活动都把学生以往的知识当成“一张白纸”,假设学生一无所知,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任何学生活动,都要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温故而知新,承前而启后,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由此产生的活动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

8、主动性。(2)创设情境的思维容量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的情境不同。 例如:在教材中有一个讨论: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氢氧化钾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对于比较好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对于离子反应:H+OH-=H2O,请你写出符合这一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看哪位同学写得多?”问题讨论因简单而发散,扩展了问题的思维容量,符合思维活跃学生的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适当缩小问题的思维容量,设计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前因后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给出。可以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回到具体,把一步变为多步。如先请学生写出几个具体反应,

9、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进行扩展。 由此可见,对于水平高的学生,给其布置的任务要难一些,活动的思维容量要大一些;对于水平低一些的学生,给其布置的任务要容易一些,活动的思维容量要相对小一点。(3)创设情境的方式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为图像、动作和符号(语言、文字)。若学生以前从未有过相关知识,则问题情境要用图片的形式来呈现;若学生以前做过相关的实验,则问题情境要用语言、文字来表现。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会因感觉过于简单,而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4设计的学生活动要有教学效益,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学生活动时,不能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这样的学生活动只是形式,学生未

10、必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会挑选一些容易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往往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失去了教学效益。真正有教学效益的学生活动,一定是能够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例如有一位教师以泡沫灭火器为课题,设计了一个课堂学生活动。首先教师创设情境:“火灾发生初期,我们可以用灭火器进行灭火,你知道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吗?”教师展示泡沫灭火器的结构,使学生掌握反应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泡沫灭火器中能否用碳酸钠饱和溶液,代替碳酸氢钠饱和溶液?泡沫灭火器的钢瓶内盛放硫酸铝溶液行不行?” 最后学生提出假设,小组进行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巩固反应原理。盐类水解的利

11、用在教学大纲中已经降低要求,不是教学重点,在紧张的课时面前,这样的学生活动在课堂上进行就显得不很值得,但它作为一个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则是一个有意义的好题材。5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教科书是学习资源之一。例如在人教设高一化学教材第15页 实验1-2,有关实验现象列表如下:编号实验CuSO4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BaCl2溶液实验中的滤液AgNO3溶液+稀硝酸现象没有明显变化,溶液仍为蓝色由白色沉淀生成,滤液为蓝色由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此实验用于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但是这一系列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没有难度,学生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再做实验则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

12、因此创设情境时要用语言或文字呈现。那么设计怎样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向CuSO4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请你设计实验证明Ba2+、Cl-谁与CuSO4反应?”问题提出后,学生四个人一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教教科书”,而应该是用“用科书教”,即教科书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之一。因此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倡导用好教科书这一资源。教科书上的资料同样可以用于创设学生活动的情境。6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环环相扣。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越俎代庖,以自己教的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是很能干的,要相信学生,一旦您发

13、现了学生的能干,您设计的学生活动自然会环环相扣。7课堂学生活动设计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如人大附中的王春老师在过氧化钠一节课教学时,这样引入:“日常生活中有人打119,意味着有火警,灭火可以用水,还可以用二氧化碳,它们是万能灭火剂嘛?”说完教师开始做实验,如图所示: 只见他从瓷缸中拿出一团棉花,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吸一些水滴在棉花上,棉花着火。他又取出一团棉花,放在有一个圆孔的石棉网上,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靠近小孔,对着棉花吹,不一会棉花着火。教师接着说道:“水和二氧化碳果真能把棉花点着吗?这一切都与棉花中包含的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有关。”学生一下对这种物质着迷了,目不

14、转睛地盯着教师,等待继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问题的内驱力,引发学生兴趣,学生自然乐于主动参与之后的活动。8让学生活动“最大限度”地被用到。一次学生活动之后要有充分的交流,或者一次学生活动要尽可能多地被多个内容的交流用到,这样的学生活动更有效。 例如206中学的江虹老师在溶液一课中,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布置学生活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液体,你有没有将物质溶于水的经历呢?现有4种固体:食盐、蔗糖、高锰酸钾、沙子;2种液体:汽油、水。请你将两种物质混合,配成4种液体,观察填写振荡后与静置后的现象,然后将这些液体分类,并提出你的分类依据?”然后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实验,小组内讨论液

15、体分类。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教师用上述学生活动中所配得的溶液,说明溶液的组成;练习溶液的读法;做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使学生活动不断地被用到,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效益。9学生活动要多样化。例如科迪中学的解建勤老师在化学方程式教学之前,上了一节正确书写化学式的课,这节课从内容来讲是很枯燥的,要想让初三的学生上好这节课,解老师费了一番心思,设计出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写化学式复习化合价写化学式看卡片写化学式小组竞赛写化学式检测化学式对于初中学生,对于枯燥的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学生活动是有必要的。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10设计课堂学生活动时,要粗化教的过程,细化学的方式。(1)变教学过程为教学环节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比较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反应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讨论。所以相对于过去的教案而言,要变教学过程为教学环节,要变过多地讲解(我说)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你们说)。但是对于每一环节的每一个问题要精心设计,使之既有一定思维容量,又明确具体。(2)针对每一个教的环节,制定出学生具体的行为,细化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