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序专题训练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176112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游序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游序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游序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游序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游序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游序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游序专题训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最新游序、赠序阅读及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题。游石门诗序【东晋】慧远皆传之于旧俗,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 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 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漱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振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 三十余人,成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况进;虽乘钺履石, 并以所悦为安。即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 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 其后,峦

2、阜周围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 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濠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 披面,桎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 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及其将登,则翔禽拂翩,鸣猿厉响, 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 灌,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

3、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屋。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 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目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 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中国古籍全录 历代游记选)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虽庐山之一隅.隅:角落 B.而开涂.况进涂:道路C.闲邃骂其情耶? 笃:沉重 D.宇宙虽遐.,古今一契 遐:久远【解析】选C。笃:专一,一心一意,笃厚。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释法师以 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引壶觞

4、以自酌 B.实斯地之奇观 宾主尽东南之美 C虽仿佛犹闻,而 神以之畅襟三江而带五湖 D.详观其下吾其还也 【解析】选B。A.介词,在/连词,来。B.都是助词,的。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D.代词,山峰/副词,还是。3 .下列四组中,全都直接 表现石门优美景色的一组是 ()悬漱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清泉分流而合注,濠渊镜净于天池九江如带,丘阜成屋 灵鹫邈矣,荒途日隔A.B.C.D.【解析】选D。是写这里很少有供人行走的山路的原因不是直接表现石门湖优美景色是说灵鹫山虽然悠远,荒无人烟的路程对于笃信佛教的人来说,却像是一天就可以到达。并不是表

5、现优美景色。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介绍了石门的地理位置、命名由来,说明其不为人知的原因。接着记述了游历的过程,描绘了石门景色的奇丽多变,写出了眺览的乐趣。B 文中有 “交徒同趣三十余人 ”及 “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的字样,由此可以得知,这次庐山之行人数众多,而且大家游山玩水,吟诗唱和。C 文章后面两段由写景转为思考自然给人的启示。在慧远看来,自然山水会因为游者的感情而增添情致, 那些幽隐之人神秘的感悟, 通达永恒事物的至深之情, 都是眼前美丽的山水赐给的禅趣。D 本文文辞优美,句子骈偶,末段阐发佛教思想,带有晋代特有的玄学风格。【解析】选 C

6、。在慧远看来,所看到的大自然都是无所主宰、随顺自然的,应当不会因为游者的感情而起增添什么情致。 他领悟到那些幽隐之人神秘的感悟, 通达永恒事物的至深之情,其实是神灵赐给的禅趣,并非仅仅是眼前美丽的山水。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译: 答案:这一天,大家的心情奔放而又喜悦,四处游览都还不觉得满足。(2) 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译: 答案:当一个人怡然自得时,确实是意趣无穷呀,只是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附【译文】石门在东林寺南方大约十余里处,它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障山 ”。山脚和周围起伏的群岭相连, 山体超越身边的山脉独自矗立。众多的山泉

7、在这里汇合,两峰并肩而立,涧水从中流出, 倾斜的危岩在水中映出倒影, 朦胧的景色水雾般覆盖着大自然, 因此才有了石门这个名字。这里虽然是庐山的一角,但确实是一大奇观。它的奇丽只在民间传说中代代相传,真正亲眼看过的人却并不多。因为瀑布湍急, 人兽无法到达, 山上的石径往复曲折,阻碍重重难以行走,所以,这里很少有供人行走的山路。隆安四年仲春的一天,因为我和大家想一同吟咏山水,就拄着锡杖去石门游玩。当时,共有志趣相投的人三十多位, 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穿好衣服出门了, 怅然的心情也增加了不少兴致。 山林虽然幽暗深邃,但大家仍然开辟道路竞相前进;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到了石门

8、涧, 众人就攀着树木揪着蒿草,翻越险峰涉过浅滩,相互搀扶着,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到达最高峰。最后,终于登上山顶了,背倚岩石,美丽的景色环绕身边, 仔细地往山峰下观看,这才知道庐山七岭之美,皆蕴藏于此:两座山峰对峙在前方, 重重的山岩叠耸在后面。 一圈圈的环形山峦围绕在周围如同屏障, 一块块高耸的岩石支撑起一片开阔的空间。这些岩石有的像石台,有的像石池,有的像宫馆看到可以比拟的景物, 让人感到无比喜悦。 还有一道道的清泉先是分开流出后又合在一起泻下, 天池里的潭水像镜子一样映照着天空, 彩色的石头散发着光彩, 鲜明得像展开了美丽的面容, 松柳和芒草这些草木生长得茂盛而耀人眼目。它们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

9、造物的神奇和美丽。这一天,大家的心情奔放而又喜悦,四处游览都还不觉得满足。但是,游览时间不是太久,天气却多次发生变化:一会儿高空云雾聚集, 周围的一切景象都隐藏在其中; 一会儿流动的阳光返照回来, 群山在水中投下了清晰的倒影。 云雾开阖之际, 它的形状就像是有灵气一样, 让人难以预测。正要重新开始登山时, 一群飞翔的鸟儿在空中振动着翅膀, 远处猿儿鸣叫的声音也十分清晰, 飘动的云彩像仙人的车驾, 凄清的声音仿若传说中的仙乐。 这一切虽然都处于朦胧之中,但是足以让人心神欢畅。但快乐不宜过度,长久保持是最主要的。当一个人怡然自得时,确实是意趣无穷呀,只是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往回走的时候我就在想:

10、在山谷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都是无所主宰、随顺自然的。应当不会因为游者的感情而起增添什么情致,但仍然让人对大自然有这样深的感受,这难道不是在用一种空明虚静的景色开阔我们的观想,用悠闲深远的境界让我们的情致更加笃厚吗?我先后三次重复这样的话语,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太阳落下山去了,眼前的景物已经模糊不清,我这才领悟到那些幽隐之人神秘的感悟,通达永恒事物的至深之情, 其实是神灵赐给的禅趣,难道仅仅只是眼前美丽的山水吗?于是在山岭之间徘徊, 放眼四下张望,只见九江之水弯曲如带, 山岳像蚂蚁穴前的小土 堆。因此我推想,物体有大有小,智慧也应当是这样呀。 于是不由感叹:宇宙虽然遥远阔大, 但古今却是

11、同一个样子;灵鹫山虽然悠远,荒无人烟的路程对于笃信佛教的人来说,却像是一天就可以到达。如果没有这些哲人,美好的风尚和古迹怎么会存在呢?感应深邃的哲理,领悟西方佛法的启发, 心中又是一阵的长久的思索。大家对今日同游佳景感到十分高兴,又感叹良辰美景难以复再,心中之情不可压抑,于是一同吟咏诗篇。(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予少以进士游京师。 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 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 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

12、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 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 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 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 之乐,何其壮也!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郛,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 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造

13、 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嶂,江涛汹涌, 甚可壮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 盛时以悲其衰。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古文鉴赏大辞典)【注】月去:打开。橐(tu 6):袋子,口袋。6.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厌:满足B.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廓:心胸开阔C.释秘演诗集序释:解说、解释D.二人欢然无所间间:嫌隙、隔阂【解析】选C, “释”与下文“浮屠”同义,指僧人,和尚。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往往伏而不出其疾病而死8

14、.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东之济、郛 燕、赵之收藏D.遂欲往游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解析】选Bo B,为,动词,创作。A而,并列/修饰;C之,动词,去,往/助词,的;D 焉,代词,那里/兼词,于之。8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秘演是“奇男子”的一组是()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北渡河,东之济、军无所合,困而归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嶂,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A. B . C . D .【解析】选Bo说的是石曼卿;注意该句前有一个“然”字,说明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 “奇”;是叙述其

15、经历。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的开头说山林屠贩中必有伏而不出的智谋雄伟非常之士,直到死也无人知道,隐晦地 揭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B.石曼卿心胸开阔,志向远大,诗也写得十分清爽,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老一起痛饮 大醉,而不能被当世所用。C.秘演的模样雄壮威武,胸怀阔大,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喜欢作诗来自求欢乐,他的 诗作高雅雄健,受到好友石曼卿的称赞,也深得作者的喜爱。D.作者以极其简略的笔墨叙述了石曼卿和秘演二人的经历,发出“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 将老矣”的感叹,寄寓着某种惆怅和不平。【解析】选Bo石曼卿不能被当世所用,并非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10 .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2)故尝喜 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3分) (3)秘演北 渡河,东之济、军无所合,困而归。(3分)【答案】(1)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颠狂也不满足。(2)因此,我曾经喜欢和曼卿交游,想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