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1729089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文本解读】 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用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作品通过描写富于北京风俗特点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市井百态,写出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堪称当代话剧的典范。 全剧分三幕,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课文选取的是该剧的第一幕,主要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有条不紊,张弛有致。 学习时,要感受和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品味剧中“响嘣儿脆”的京味

2、语言,体会人物语言切合身份、性格与情境的特点,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本剧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加深对当代话剧的了解。 【素养目标】 1.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茶馆及话剧知识。 2.掌握有关戏剧冲突,并能认识主要矛盾冲突及其实质。 3.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概括人物形象。 4.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学习重难点】 学习品味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

3、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相关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一批老艺术家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做出贡献。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从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4、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3.了解茶馆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了旧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4.了解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的主要特点: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5、组成;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话剧是一种以动作和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戊戌()沏茶()侍候() 赚钱()眼拙()咂摸() 2.解释词语 贵庚: 文绉绉: 眼拙: 咂摸: 包涵: 满面春风: 兵荒马乱: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概括主要内容 【思考2】把握冲突 1.这篇戏剧的戏剧冲突与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戏剧冲突有何不同? 2.文中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思考3】把握形象 1.节选部分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 2.请结合人物语言,分析王利发、常四爷、秦

6、仲义等人的形象特点。 王利发: 常四爷: 秦仲义: 【思考4】本剧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 【思考5】深度探究 1.曹禺曾称赞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对于这“罕见”,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处理。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思考6】阅读与思考 让文化热情涵养更多经典 石羚 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爆款频频,但“爆点”不一。去年窝头会馆的抢票热潮,热在明星大腕齐聚一堂;哈姆雷特因文学名著的号召力而票房飘红;而今年茶馆开票的场景火爆异常,则归功于豪华阵容、文学经典、品牌力量的多重

7、效应。 “排队”现象是观察公众文化生活的有趣切面,而那些被争相抢购的文化产品,最能折射时代的需求。1956年在南京,观众为了一睹梅兰芳的风采,带着铺盖卷买票;1986年在北京,歌迷排队花半个月工资只为听一场摇滚演唱会。而今天,文化消费方式更加多元,资源获取更为便利,但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热情始终如一。从“故宫跑”到“通宵等”,从“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启夜场到“妇好墓展”预约全满,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 化解“一票难求”的尴尬,一味增加场次并不现实。毕竟,观看者数不胜数,而老戏骨精力有限,经典数目也有限。长远来看,戏台上不能只有茶馆和雷雨,音乐会不能只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用匠心浇灌更多的重量级

8、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工业品不同,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毕其功于一朝一夕。经典化的过程、演员的成长,与喝茶一样得慢慢“泡”。这就需要观众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理解,不放过佳作的成熟老到,也不妨看看新作的崭露头角,说不定你我当下相遇的,就是未来的经典。 另一方面,经典作品已是难得的文化名片,也可以进行多侧面的开掘,既丰富经典的表达,也丰富公众的生活。一部茶馆,焦菊隐导演版珠玉在前,曲剧版唱出了抑扬顿挫的京味儿,四川话版则别有一番“摆龙门阵”的江湖烟火,虽然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但不同的演绎调和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而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纪念商品层出不穷,就连剧中一碗烂肉面,也被商家复原出

9、来作为招牌。它们共同拓展了作品的广度。而观众爱屋及乌,关注剧中演员的其他作品,不也算是一部戏带动“周边产品”吗? 在过去,人们休憩消遣的方式比较单一。而当下,“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文艺活动获得了更多样态与空间。据统计,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有15752个,全年演出293.77万场,是10年前的3倍,看演出不再是稀缺品。但也要看到,一些作品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一些表演盲目追求声光电、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将艺术“改革”搞成“改行”在文化供给持续发力而居民文化消费潜力依然巨大的今天,文艺作品“保量提质”同样很重要。 文化产品也需新陈代谢,与其坐等市场大浪淘沙,不如自觉提高创作品质。一位老

10、艺术家在排演话剧龙须沟时,特意在排练厅门口备一堆泥,表演前在泥上踩踩,因为,这样可以找到人物的感觉。其实,对所有文艺工作者而言,踩在泥巴上、扎进现实中,“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不正是最大的创作秘诀吗? (选自人民日报06月12日05版,有删改) 问题:在当今文化消费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如何让经典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忆老舍 粱实秋 我最初读老舍的赵子日老张的哲学二马,未识其人,只觉得他以纯粹的北平土话写小说颇为别致。北平土话,像其他主要地区的土语一样,内容很丰富,有的是俏皮话儿、歇后语

11、、精到出色的明喻暗譬,还有许多有声无字的词字。如果运用得当,北平土话可说是非常的生动有趣;如果使用起来不加检点,当然也可能变成油腔滑调的“耍贫嘴”。以土话入小说本是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巧,可使对话显得格外活泼,可使人物个性显得格外真实凸出。若是一部小说从头到尾,不分对话叙述或描写,一律使用土话,则自海上花一类的小说以后并不多见。我之所以注意老舍的小说尽在于此。胡适先生对老舍的作品评价不是很高,他以为老舍的幽默是勉强造作的。但一般人觉得老舍的作品是可以接受的,甚至颇表欢迎。 抗战后,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北碚,我们时相过从。他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常总是佝偻着腰,迈着四方步,说话的声音低沉、徐缓,但是

12、有风趣。他和王老向住在一起,生活当然是很清苦的。在名义上,他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事实上这个组织的分子很复杂,有不少野心分子企图从中搡纵把持。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存心厚道,所以他的人缘好。 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款劳军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把北碚儿童福利试验区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国立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多才多艺,由我出面邀请,会同编译馆的姜作栋先生(名伶钱金福的弟子),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在这一出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头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他捧,事实上挂头牌的当然应该是他。他对

13、相声特有研究,在北平长大的谁没有听过焦德海草上飞?但是能把相声全本大套的背诵下来则并非易事。如果我不答应上台,他即不肯露演,我为了劳军只好勉强同意。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作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我听了之后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他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于是他把词儿写出来,一段是新洪羊洞,一段是一家六口,这都是老相声,谁都听过,相声这玩意儿不嫌其老,越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玩意儿越惹人喜欢,借着演员的

14、技艺风度之各有千秋而永远保持新鲜的滋味。相声里面的粗俗玩笑,例如“爸爸”二字刚一出口,对方就得赶快顺口搭腔地说声“啊”,似乎太无聊,但是老舍坚持不能删免,据他看相声已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损益。是我坚决要求,他才同意在用折扇敲头的时候只要略为比画而无须真打。我们认真地排练了好多次。到了上演的那一天,我们走到台的前边,泥塑木雕一般绷着脸肃立片刻,观众已经笑不可抑,以后几乎只能在阵阵笑声之间的空隙进行对话。该用折扇敲头的时候,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地向我打来,我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我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 我们那一次相声相当成功,引出不少人的邀请,我们约定不再露演,除非是至抗战胜利再度劳军的时候。 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而且他有他的个性,绝不俯仰随人。我现在检出一封老舍给我的信,是他离开北碚之后写的,那时候他的生活更陷于苦闷。他患有胃下垂的毛病,割盲肠的时候用一小时余还寻不到盲肠,后来在腹部的左边找到了。这封信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