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汇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1729072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汇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理论中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系统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来研究。这是中医和其他医学,特别 是西医最大的不同。什么是动态平衡系统呢?就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维护自身稳定的系统。凡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段时间的事物, 都必须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维持自身的稳定,否则它不能在这个世界存在一段时间,很快就消 失了。能够自我维持稳定,说明系统内部有自我调节的机制。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外界针对它的所有行为,都会得到一个相反的结果。比如,你想让 它向下,给它一个向下的力量,系统为了维护自身的平衡,就会自动产生一个向上的力量来 对抗这个向下的力量,结果等外力撤掉以后

2、,它不仅不向下,反倒向上了。这是动态平衡系 统的最根本的特性。人体就是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要调节人体,必须按照动态平衡系统的规律来进行,而不 能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处理。西医的很多疗法之所以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甚至给身体带来 伤害,就是因为西医没有按照动态平衡系统的特性来对待人体,只是把人体当做一个简单的 机械系统来对待。比如,人体的血压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说明人体自身有血压调节机制,在血压低的时 候能够自我升高血压,血压高了又能够自我降低血压。高血压病人想降血压,直接用降压药, 就会激发机体的升压机制,拼命升压,最后导致血压越来越高,降压药必须不断加量才能保 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到最后,有

3、些体质弱的病人,由于长期大量服用外来的降压药,有可能 超出血压自我调节的范围,导致人体自身血压调节机制崩溃,反倒成了低血压。血糖也是这么回事。直接去降血糖,就会导致病人体的升血糖机制更加努力工作,血糖会越 来越高,降糖药必须不断加量才能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动态平衡系统的名称来自西方科学,但是西方科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中国 传统文化虽然没有用“动态平衡系统”这个名词,但是很多领域都是按照动态平衡系统的特 性来处理问题的,如中医、太极拳、孙子兵法等等。中医有非常完善的动态平衡系统理论指 导医疗实践,这个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质,就是描述动态平衡系统如 何运作的学说。无

4、论中国古代的先人有多少医学实践,在没有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以前,就没有形成真正的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中医的平衡观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是阴阳两种对立面保持相对协调、稳定运动的有序状态, 是自然界万物保持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医理论所讲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 是相对的平衡.如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脏腑的平衡,气血津液的平衡.阴阳的平衡, 处方用药的平衡等等。中医平衡观思想可溯源于易经,如系辞下传日:“乾坤其易 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鲜明地体现了易经崇尚阴阳平衡和谐的主旨。内经对于平衡方面的论述也

5、颇多,如 素间至真要大论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平衡观作为贯穿于中医理论的核心。深入到中医体系 的各个领域。1 人体生理、病理情况下平衡观的体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精是这个整体的物质基础。它们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 的循环体系,该体系就是中医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在生理和病理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状态下,气、血、精互生互化。维持着一个有效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生命 活动的进行。气、血、精三者是互生互一化的,如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

6、血。”血 证论吐血则比喻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证 治要诀之“精者血之所化,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之“肾藏精,精者,血之所 成也”;唐容川血证论之“气乃先天肾水之中一点生阳,静而复动,化生精血”及景 岳全书中的:“肾藏精得以化气”均作了很好的说明。气、血、精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本源物质。气、血、精之间互相生化。互相制约,且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着有效的 动态平衡,从而维持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的气、血、精平衡系统一旦破坏,由于它们的动态转化,必然要在某一新的水平达 到新的平衡并暂时维持恒定:要么建立高水平的平衡一一实证的病理基础.要么建立低

7、水平 的平衡一一虚证的病理基础。在转换过程中若由于它邪侵袭或气、血、精自身病理产物的出 现,便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失常之气”就是致病因素,包括气虚、气滞、气陷、气逆、 气闭、气脱六个方面。“气有余便是火”。可见“火”也是“气”的病理产物:血的病理产 物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个方面;“精”的病理产物可以归纳为水、痰、精瘀.精 亏四个方面。而多种病理产物相互胶结使得病情复杂、变化多端、难以治疗。总之,气、血、 精的平衡系统一旦被破坏则必然表现为气、血、精俱病.加之病理产物“火、“痰”、瘀”、 “水,,、“气”等又作为新致病因素的参与,从而使临床证情复杂,变化丛生。2.中医治则中的平衡思想中

8、医学对机体健康的认识为“阴平阳秘”,治疗总则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治病 即是使用药物之后。纠偏救弊,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协调阴阳五行.求得重新 的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表达了 这种治疗大法。平衡观既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因而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扶正 祛邪,补不足而损有余等冶则:又强调矛盾双方依存的一面,所谓“扶阳以配阴”。“育阴 以涵阳”,使五脏得养,精气两益,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协调五行关系也是恢复平衡的途 径,正如历代医家所提出的“辛母泻子”、“培土抑木”、“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等 都体现了协调五行。使之归于平衡的

9、原理。调和气血同样是协调机体使之处于平衡状态的手 段。由于临床病情复杂多变,根据平衡观的辨证施治又有正治和反治等法则。例如某些腹水 病人。屡服附桂温阳利水剂,但病情每况愈下,虽温阳利尿是正治之法,但病程日久,阳损 及阴,故服干姜、附桂不利。温阳及利水过甚又均可能伤阴。故采取滋阴清利之变法而获效。 辨证必须正确对待阴阳变化,处方用药更当慎重掌握矛盾平衡。表里兼治,寒热并用,攻补 兼施诸法。并要考虑人体气机的升降平衡。再如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考虑其病程日 久,肾阳式微,肾阴亏耗。治本不只治肾,尚需注意脾胃,以免湿浊上泛,脾胃升降功能失 调。拟阴阳兼补,相须相济。防止阴阳离决。但浊气不降清气难

10、升故要通腑泄浊兼芳香 化浊。平衡观在肝病的方药组合上有着明显的体现。治肝之法,由于肝体阴而用阳.故疏肝 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养阴不可太腻,祛湿不可太燥,祛瘀不可太破。治肝之病。凡肝 气郁结之证。疏肝理气的同时.更伍以重剂白芍以养肝血,使气畅而血和。遇肝阴不足之证, 除以白芍、一当归等滋阴养肝外。常配以柴胡疏理肝气,以期血充而气达。中医中的哲学智慧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医学,己经流传了几千年,中 医理论的发展不断的融入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各个方面的优秀的理论,因此学习中医的医学理 论,我们会发现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充满了古人先贤留下来的哲学智慧。如今,随着我国人民逐渐

11、走向小康,人们的手头富裕了,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保 健养生,于是各类养生专家大谈养生之道,各种养生书籍充斥于书店的各个角落,人们根据养 生专家的告诫选择着吃各种养生及保健食品,以至于有的食品这个专家讲好,那个专家讲不 能吃的矛盾现象,还有的人认为生茄子炒菜时吸油较多,因此吃生茄子一定能消除体内血脂 而每天大吃生茄子等,这些现象说明,群众的健康意识强了,这本是一件大好事情但盲目的 养生保健却令不少人走了歪路,不但达不到保健目的,甚至还影响了身体健康.其实在我们老祖宗那里,却有着经几千年实践总结出的充满中国智慧的养生理念,如中 医中的“治未病”理论相当于当今西医最近几十年的才提出的预防医学理论

12、;中医要求养生 保健注重心理的调适和道德的修养,而西医最近几年才提出来。这几年流行的据说是联合国 健康专家提出的健康养生“十六字”方针(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理健康), 在我们老祖宗那里不但早就有了,而且内容比“十六字”方针还要丰富全面。在中医中有个重要的治病和平衡理论,即“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是 天地造化之物,是和大自然同步产生和成长的,因此,人的身上具有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的天 性,我们要想保持健康,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工作和生活,2500多前的中医经典黄 帝内经中指出:“智能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 柔。”例如:大自然中有四季之分,

13、根据四季的特点,在中医中就有“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的说法,意思是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中的阳气开始复苏,向外 生长,因此,要多到户外活动,吐故纳新激发阳气,古人谓之曰“踏春”,通过踏春,人的 精神面貌和四肢就会如春天般轻盈有力;到了夏天,阳气正盛,万物生长茂盛,人体也是一样 到达到生长高峰,此时要注意饮食调节和正常起居,以保证身体吸取尽量多的营养,助长阳气, 增加抵抗力,夏季阳气在表,可适当出点汗,如贪图凉快,长时间对着凉风吹会损伤阳气。到 了秋天,万物长成果实,一派秋收景象,人体也逐渐回收阳气,准备过冬,秋天天气干燥,要 保护身体内的液体,因此此时不宜剧烈运动,要逐渐添

14、加衣物,饮食也宜清淡;到了冬天, 万物都收藏起来,此时身体中的阳气处于藏的状态,尽量少出汗,也不能做耗散阳气之事, 如冷天吃冰琪淋、西瓜、游冬泳等,都是耗散阳气的,部份女同胞爱在冬天穿露膝裤,也是 耗散阳气的,很容易得寒湿一类的病。又如,中医还将一天分为12时辰,跟据日出日落和 月出月落的自然现象,认为人体内的脏俯活动规律也是与天地一致的,例如:夜里11时一 凌晨1时,是胆经活动的子时,阳气开始生发,此时睡眠好了,胆气就好,人的“胆气”和“胆 量”就足,因为胆在中医中还有主决断的作用。但现代人此时正是夜生活的开始,这也是违 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日久必然生病。又如辰时是早上7点一-9点,是胃经活动

15、的时候,阳气 开始占据主动,为了滋生阳气,必须添加食物,此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和吸收,准时吃早餐是 最好的养生方法。不少人因工作繁忙或习惯长期不吃早餐,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很 多人的肠胃病,结石病等就是由此造成。十六字方针中讲要“适量运动”,西医指的“适量运动”就是散步、小跑、跳舞、打球 或在一般的健身器上做力度不大的运动,这些运动对身体保健有一定的好处,但我们老祖宗 传下来的运动方式更好,既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又起到治病的作用,而且也不限场地和时间及 年龄大小,随时可以运动,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保健功,这些保健功是先 辈们经千百年的实践模索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全身的对应

16、经络有着剌激作用,是 很有效的防病健身运动。例如己有2500年历史的“八段锦”保健养生功,其中的许多动作 就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有的动作是根据人体活动的生理曲线设计的,如果认真做好了“八段 锦”保健养生功,每做一次全身的经络可以得到一次拉伸和剌激还可以治疗和预防颈椎、腰 椎、关节病等疾病。在饮食保健方面,我们的祖先对酒的保健作用和危害有专门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指 出:以酒为浆。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如把酒当汤水来喝,人到50岁便衰老了中医认 为,酒有活血通脉、消除疲劳、提神防寒等功能,但酒又属醉甘厚味,性质热湿,长期服用 会损伤脾胃,耗散津液,酿湿生热,引起气血亏虚,体质下降,有很多人以为喝酒舒筋活血, 能解腰腿痛病,实际上长期饮酒反而会导致湿热凝聚腰部和腿部,是造成腰腿痛的病因之一。 此外中医还提倡饮食“合时有节”,饮食有节指不要饮食过量、饮食不足、饮食不洁、饮食 偏嗜等。饮食合时是指一日三餐要有规律,到了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