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DIC实验报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156624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兔DIC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兔DIC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兔DIC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兔DIC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家兔DIC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兔DIC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兔DIC实验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2 急性DIC实验时间:5月23日【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急性DIC动物模型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诊断DIC的常用方法及其意义。3、结合实验和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实验对象】家兔1只,雌(未孕)雄均可。体重 1.52.0 kg。【药品和试剂】1%普鲁卡因、3.8%枸椽酸钠液、2%兔脑粉浸出液(临用时配制)、饱和氯化钠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液。【实验器材】兔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普通剪刀、眼科剪刀、止血钳)、电热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秒表、刻度离心管(10ml)、试管(1375mm、15100mm)、刻度吸

2、管(2ml、5ml)、试管架、微量定量移液器(10l、50l、500l)、橡皮吸球、乳胶滴管、玻片、棉球、纱布、颈动脉插管(硅胶管)2根、动脉夹,注射器。【实验方法】1、将家兔仰位固定兔台、颈部剪毛、皮下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作正中纵切口(约34cm左右),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在结扎线下方剪口插入硅胶管并固定,松夹放血7ml至盛有3.8%枸椽酸钠液2ml的10ml刻度离心管中,立即混匀离心(3000rpm,5分钟),分离血浆,备作纤维蛋白原定量与3P试验。再松动动脉夹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作凝血时间测定。2、复制DIC模型:用10ml注射器吸取2%兔脑

3、粉浸液,按3ml/kg的量缓慢(以每分钟2ml的速度为宜)注入家兔耳缘静脉内,同时观察其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即停止注射,速行第二次采血(方法同1),如未出现反应可注射毕后采血。重复上述各项指标测定。4、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附 录】1、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同时按动秒表,用清洁废针头挑拨血滴,见有明显血丝出现,迅即停表,记录时间。2、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饱和盐水法):取15100mm试管一支,置0.5ml样本血浆,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4.5ml,立即混匀,于37水浴中孵育3分钟取出,再混匀后以721分光光度计,520nm滤光板比浊,读取光密度值;以生理盐水替

4、代饱和氯化钠液作同样操作后为空白对照管调零,测出光密度,按下式计算; 3、3P试验:取1375mm试管一支,置0.5ml血浆,加入1%鱼精蛋白液0.05ml,轻轻摇匀,于37水浴中15分钟后取出,于黑色背景下观察,如见絮状沉淀或胶冻状即为阳性,清澈则为阴性。【实验结果】组别CT(min)3P testOD520nmFbg(mg/dl)OD520nmFbg(mg/dl)正常注射后正常注射后N测D测1/2132618-0.1863720.0951903022122-+0.2054100.0931864055050/140-+0.2484960.112/0.116224/2325120220-+0.

5、1202400.1022046024/-0.2314620.04284【讨论】1、家兔实验性DIC的致病原因:兔脑脊液属于组织因子,大量的兔脑脊液静脉注射后,激活家兔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依次激活凝血因子FIX,FVIII,FX等和凝血酶,从而使血小板聚集,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促进凝血。此外,凝血酶反馈性激活FIX,FX,FXI,FXII等,扩大凝血反应。此为高凝期,微循环易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大量凝血酶的激活和微血栓的形成,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能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造成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不平衡,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期,有明显出血症状。DIC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和F

6、XIIa等激活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形成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抗凝作用明显,为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出血十分显著。(厉彬杰)2、CT测定的原理:新鲜血液离体后,因子被异物表面(玻璃)激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由于血液中含有内源性凝血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钙离子,血液则发生凝固。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clotting rime,CT)。3、由实验结果分析,3.1发生DIC后,凝血时间变长。机制: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使得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F、F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发生障碍。纤溶系统激活:血液中

7、F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缓激肽酶,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激活纤溶系统。纤溶酶除了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还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F、凝血酶、F等,使凝血功能发生障碍,使得凝血时间变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溶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最终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纤维肽A和纤维肽B,余下片段为X片段,继续被分解为D片段和Y片段,Y片段可继续分解为D和E片段。如果纤维蛋白原先经凝血酶作用为纤维蛋白,纤溶酶再分解纤维蛋白,则可使其分解为X、Y、D、E及各种二聚体、多聚体等片段。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片段,统称为纤

8、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如: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集,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3.2发生DIC后,有些组3P实验呈强阳性,有些阳性不强或阴性。机制: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鱼精蛋白可与FDP结合,将其加入患者血浆后,血浆中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与FDP分离后彼此聚合,形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由于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大量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产生大量FDP。FDP与sFM在血浆中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会降解。加入鱼精

9、蛋白后,可溶性复合物解离,游离出的FM便会相互聚合形成不溶性的肉眼可见的颗粒状、絮状或胶冻状沉淀,因此可观察到阳性反应。出现阴性结果的原因:由于DIC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 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及多聚体,因此3P实验应该可见沉淀,呈阳性。到实际上未能观察到阳性反应,可能为采血时家兔已处于DIC中晚期,sFM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FDP,而3p实验要求较大分子量的FDP或sFM,因此未能形成沉淀。3.3发生DIC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机制: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溶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最终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纤维肽A和纤维肽

10、B,余下片段为X片段,继续被分解为D片段和Y片段,Y片段可继续分解为D和E片段。如果纤维蛋白原先经凝血酶作用为纤维蛋白,纤溶酶再分解纤维蛋白,则可使其分解为X、Y、D、E及各种二聚体、多聚体等片段。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如: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集,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DIC晚期,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因此,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分期及治疗:高凝期:又称弥漫性微血栓形成

11、期。病初,机体的凝血活性增高,以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点,加之血小板的粘附性增高,各脏器微循环可有严重程度不同的微血栓形成。因此,该期治疗应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即治疗以抗凝为主。消耗性低凝期:该期主要特点为大量凝血因子的持续消耗和血小板的减少,且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因此会出现严重程度不等的出血症状,也可能有休克或某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该期微血栓形成仍在进行,抗凝治疗仍然非常重要,但因凝血因子的进行性消耗,故应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该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主要特点为继发性纤溶亢进。大多有严重程度不同的临床出血症状,严重病人有休克及多器

12、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临床症状。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也应积极补充。5、DIC的治疗:DIC早期(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期)以微血栓形成为主,此期治疗目的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因此治疗以抗凝为主。DIC中期(消耗性低凝期)此期微血栓形成仍在进行,抗凝治疗仍然必不可少,但因凝血因子进行性消耗,临床中引发出血情况,故在充分抗凝基础上,应进行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此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要矛盾。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

13、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也应积极补充。6、实验中出现失误,动脉夹松掉大量出血,导致兔子提前死亡。实验中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找到出血原因,如本实验中应重新夹好动脉夹,使实验得以继续进行7、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加上广泛出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等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 加重微循环障碍而引起休克。DIC形成过程中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激肽、补体C3a和C5a),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回心血量减少。 预防和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采用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痉挛等措施及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环。在高凝期可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

14、 阿斯匹林等阻止凝血过程的发动与进行,预防新血栓的形成。出血倾向十分严重的病人,可输血或补充血小板等凝血物质以及使用纤溶抑制剂。8、注意事项8.1采血时不得将动脉夹移开,以免放血后不能及时8.2夹闭动脉造成放血过量和失血。8.3采集抗凝血需掌握好血液:抗凝剂之比例(1:9)并充分混匀(颠倒混匀)。8.4注射兔脑浸液前,要做好第二次采血的一切准备工作,如换好新的动脉插管(因原来插管内可能已有血栓阻塞),或向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8.5注射兔脑浸液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要缓慢推注(2m1/min),同时密切注意家兔反应,如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和躁动不安,应立即放血。【结论】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血液的凝血时间变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3P试验阳性。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晚期,由于sFM被分解,3P试验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