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1383548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 试论柳美里创作中“鱼”的意象 摘 要:活跃在当代日本文坛的优秀女作家柳美里极为擅长使用暗喻。在其创作中“鱼”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意象。柳美里赋予了“鱼”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以单纯敏感的性格和孤独不安的灵魂,让其承载了“死亡与救赎”的意义。“鱼”和“主人公”的双重虚像映出了现实生活中作者的实像,为读者营造了虚实相交的唯美的感觉世界,也赋予了柳美里文学以独特的韵味。 关键词:柳美里;鱼;意向;死亡与救赎;虚像与实像 柳美里文学拒绝虚伪与谎言,以孤独为名,沉浸在奇妙的自我世界里。柳美里是一个擅长使用暗喻的作家,在其创作中,“鱼”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意象。柳美里以暗喻的语言

2、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虚像与实像互相交融的华丽而伤感的感觉世界。本文以“鱼”这一意像为中心,试论其在柳氏文学中的重要意义,找出读解其文学世界的钥匙。 柳美里作品多取自自身的经历,带有日本传统私小说的性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文学为形式的自我告白,充满了过去的伤痕。其作品文风华丽,文体优美,用诗性的语言和超人的想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唯美的精神宫殿,向我们描绘了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层面的挣扎和对温暖的渴求,同时也反映了女性思想的流变。而在这宫殿里“鱼”这一意象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死亡与救赎 鱼是柳美里文学中出现最多的动物。从作品名来看戏剧鱼之祭、小说石泳鱼、散文集鱼之梦三部作品名中就含有“鱼”这个词

3、汇。约占距今为止正式出版的29部作品的十分之一。这足见作者对“鱼”这一意象的喜爱,并赋予了其重要的文学信息。其中1992年以鱼之祭获37届岸田国土戏剧奖,创造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纪录。该戏剧作品描写了一个因母亲的出走而破裂的家庭,在弟弟的葬礼上才得以团聚的故事。 “弟弟的死”使得破碎的家庭得意重聚,在沉痛的哀伤中,迎来了久违的团圆。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等家庭成员的对话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破裂前的家庭的原貌。而家庭瓦解的原因,则通过哥哥等成员的心境加以描述。大家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了弟弟的死因,而弟弟的日记让他真正的死因变得清晰起来。 父母关系的不和睦让弟弟心灵充满了伤感,而幼年时的孤独充斥了

4、他日记的每一个角落。可见家庭的破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毁灭性的冲击。而这个在这个离婚率激增的现实社会这也是一个不得不去审视和思考的问题。成人世界的爱、谎言和丑陋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投下了阴影。在渴求家庭的重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苍白和无力,这使得弟弟东逢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他希望用自己的死亡换回家庭的重聚,让家人了解其对和睦的家庭和温暖的渴望。弟弟的死是其历尽挣扎后已扭曲的爱发出的最后的声音。鱼之祭以“死”开篇,而死亡并非本作品的真正焦点。弟弟冬逢的葬礼和祭奠被作者称作“鱼之祭”,可见作者已把东逢比作了鱼。 “鱼”这一词语在百科辞典的解释是,“生活于水中的脊椎动物,随着水温的变

5、化而自出浮游”。这一特性,与现代社会中孤独而敏感的人群有这很多相似之处。而另一方面,从常识来看,鱼是食物的一种。特别是在岛国日本,人们对鱼抱有更多的好感,尤为喜爱。但是给人普遍的感觉是“鱼象征着脆弱而单纯的灵魂”。 柳美里的作品赋予“鱼”三个层次的意象。第一,赋予了其作品的主人公以“鱼儿的单纯和敏感”的性格。第二,鱼的生活环境和孤独者的生存境遇是一致的。第三,作品中赋予了鱼以“死亡与救赎”的意义。 鱼之祭中的“祭”真正意义上是“冬逢之祭”,可见柳美里把冬逢直接比作了“鱼”。弟弟拥有一颗孤独而单纯的心灵。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情的冷暖极为敏感。鱼生活于水中,一旦离开了水即难逃脱死亡的命运。水之于人,正

6、如家庭之爱之于人类。“将冬逢杀死的是你”。(柳美里.鱼之祭M.角川文库,平成九年P32)作者借“哥哥”之口表达了对母亲的厌恶和不满。作品中与现实中都是母亲的出走,导致了家庭破裂。这一台词更暗示了弟弟死亡的真正原因。无法从孤独的世界中逃离,正如鱼儿一样,在寂寂的深海中四处回游,最终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 人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的破裂带给弟弟以难以承受的寂寞和悲伤。他无法承受家庭变动带来的巨大伤害而最终选择了死亡,以求得灵魂的救赎。这一点也与“离开了水的鱼儿”相似。弟弟生存与现实与死亡世界的夹缝里,以死亡这一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亲情”“完整家庭”渴望。弟弟的死换来了多年分散的

7、家庭成员的团聚,可这却是在死亡的哀伤氛围中,扭曲了的对家庭温暖的渴求,以死亡的形式达到了顶点。 “贞子(母亲)紧紧地抱着冬逢的骨灰钵。 孝(父亲):真想拍张全家福啊 留里(次女):我有相机,昨天在海边拍的哦。 孝从留里那里接过了相机,然后举起了相机准备拍照。结里(长女)和冬树(长子)靠到抱着骨灰钵的贞子的身边。 “按个子从高到矮排好啊。”十年前孝的声音被他现在的喊声所淹没。” (同上P125-126) 以上引用的是鱼之祭的最后一幕。离家出走而导致了家庭破裂的母亲贞子在沉痛的悔恨与自责中用力地抱紧了冬逢的骨灰盆。 作者先后两次用了“抱紧”这个词,这一动作更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回归的长久期待。

8、在弟弟葬礼中得以团聚的家人,一起拍摄了全家福,这一情节的设置体现了各个家庭成员对曾经完整家庭的眷恋。弟弟的死使蛰伏了多年的亲情得以复苏。“鱼”的死亡与祭奠,成全了一切救赎,也完成了家族重聚的夙愿。 二、虚实交错的感觉世界 “鱼”这一虚像与亲情缺失的“弟弟”一实像相互交融,鱼之祭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虚像与实像相互交融的寂寞世界。虚像与实像之间存在着唯美而华丽的空间,这也是柳美里文学的魅力所在之处。 鱼之祭是一部戏剧作品,当然是虚构的。而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内心的感情都托于了冬逢这个角色,借“鱼”这一意象传达了弟弟的思想、情感以及内心的挣扎。 以下用图表将“鱼”“弟弟”的双重虚像,与“柳美里”这

9、一实像的关系加以简单的说明。 如上图所示,“鱼”的 虚像与鱼之祭中是弟弟“冬逢”这一实像呼应。而“冬逢”又是现实中作者柳美里的实像。他们在性格、生存环境以及内心的缺失有着一致性。 鱼之梦这部散文集取名于收录于其中的一篇。选其作为该散文集的名字,也足见作者对“鱼”这一意象的偏爱。散文鱼之梦记述的是作者十四岁时离家出走和意图自杀的亲身经历。文章短小,仅仅1300字左右, 只是标题中有“鱼”一词,而全文中并无一处提及。可见作者以“鱼”自托,自喻。鱼的梦,就像自己年幼时的一个梦境,从岁月中抽离,而又随时浮现,无力与其抗争。 “那个夜晚,我没有勇气踏上那仿佛无限延长的黑河般的铁轨,只是沿着它漫无目的地行

10、走。我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一切,甚至对自己是自己这个事实都感到厌恶。我想把自己带到大海,沉入其中。我脱去鞋子,光脚走在被海水打湿的沙滩上,海水袭来一直淹没到我的腰。此时,我的背后响起了一阵笑声,它让人如此眷恋。巨大的水花狠狠地朝我心脏的位置砸过来,我突然笑了起来。我瞬间被海浪吞没了,卷入了海里。当我苏醒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被冲到了海滩上。寒冷使我全身颤抖,就这样看着夜色如退朝般静静里离去。 十四岁开始,我就一直做这个梦,一个有关丢失了的过去的梦。”(柳美里.鱼之梦M.新潮文库,平成十五年P19) 柳美里的幼年经历了母亲的出走和家庭的破裂,这使她的幼年生活充满了痛苦和伤痕。而在日韩国人这一身份更

11、使她在社会和学校饱受冷落和排斥。“这种背景对于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来说,无异于是在民族与国家意识的狭隘夹缝中寻找自我,这无疑是一种艰苦的历练。”社会和家庭的双重疏离使青春期的柳美里处于极度的不安和孤独之中,并曾试图自杀。幼年时代的阴影在鱼之梦和自传体小说水边的摇篮中都有体现。孤独有着可以杀死人的意志,夺去人的生命的力量,特别是在日本这个自杀大国里。孤独寂寞的作者的内心正如在深海中浮游的鱼相同,而自杀的经历更暗示了作者曾企图通过死亡完成对其灵魂的救赎。作者本人与“弟弟冬逢”以及“鱼”有着相似的灵魂和伤痕,相同的生活境遇以及内心的缺失感。所以,柳美里赋予了“鱼”这一动物,一定的象征意义,透过双重虚像,实像朦胧而隐约地显现出来。如此虚实相交的感觉世界赋予了柳美里文学以独特的韵味。 三、结语 柳美里是日本文坛极为特别的一位,在日韩国人身份、幼年时的自杀未遂、未婚妈妈等标签使人们对她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其作品本身。而这种种虚像似乎模糊了其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柳美里将孤独灵魂寄托于文学,以创作为生存,用其切肤的痛感为我们奉上了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虚实掩映的文学世界让人无流连忘返,笔者今后将对柳美里的最新创作及动向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柳美里.鱼之祭M.角川文库,平成九年 2柳美里.鱼之梦M.新潮文库,平成十五年 3柳美里水边的摇篮M角川文庳,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