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135473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临床意义探讨【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我院ICU病房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患者,分为A组(SIRS合并MODS患者)、B组(单纯SIRS患者)、C组(非SIRS患者)3组,采集各组患者早期(24h内)血小板数,并作统计学分析。同时根据患者预后,将SIRS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并对该两组血小板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组与C组比较,患者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比较,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比较,血小板数明显减少,

2、差异有显著性(P<0.01);SIRS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血小板数减少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血小板数越低,预后越差;早期(24h内)检测危重病患者血小板数有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疾病预后随着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认识深化,发现SIRS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其中血小板计数在疾病早期变化的临床意义已引起关注,为探讨血小板计数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笔者对贵溪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ICU收治的84例患者进行了分析,探

3、讨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20002003年贵溪市人民医 院ICU收治的84例危重病患者,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3.4914.59)岁。原发病包括重症急性胰腺炎15例,严重多发伤9例,严重颅脑外伤10例,脓毒性休克10例,脑血管意外8例,其他32例。治愈 51例,好转17例,死亡16例,其中死亡的16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变化的疾病及服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根据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制定的SIRS和MODS诊断标准1,将所选择的84例患者作如下分组:A组

4、(SIRS合并MODS患者)28例,B组(单纯SIRS患者)29例,C组(非SIRS患者)27例。各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基本一致。同时根据患者预后,将SIRS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和存活组(41例)。 1.2 检测方法 观察对象均于入ICU病房的24h内抽取静脉血,使用日本产XE2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阻抗法测定血小板数。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A组(SIRS合并MODS组)与C组(非SIRS组)比较 患者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差

5、异有显著性(P<0.01);B组(单纯SIRS组)与C组(非SIRS组)比较,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SIRS合并MODS 组)与B组(单纯SIRS组)比较,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三组之间血小板含量比较见表1。 表1 A、B、C三组血小板含量的比较 (略) 2.2 SIRS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 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显著性(t=5.047,P<0.01),见表2。 表2 死亡组与存活组间血小板含量比较 (略)3 讨论 SIRS是机体炎症反应及抗炎症反应失衡的一种表现,如果这种炎症反应持续恶化

6、,最终将引起MODS,甚至MOSF。近年来注意到创伤和全身感染的患者普遍存在着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炎症级联和凝血级联交叉激活是临床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标志2,而血小板是反映凝血功能改变最重要的指标,在DIC早期仅表现为血小板下降3。选择危重病患者入ICU的24h内的血小板计数可以敏感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以24h内的血小板计数作为衡量标准,是因为机体在遭受打击初期,血小板减少主要通过脾脏贮存的血小板进行代偿,骨髓贮存量很少,通过骨髓加快生成恢复到原来水平需34天。因此,观察早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更有意义4。 统计分析显示,SIRS合并MODS组与非S

7、IRS组比较,患者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纯SIRS组与非SIRS组比较,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SIRS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比较,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血小板数减少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危重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危重病患者因遭受缺氧、酸中毒、内毒素、休克、严重创伤等多种因素的打击,使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过度聚集,外周血血小板消耗与破坏增加。(2)全身感染的患者,各种毒素和炎性因子循环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其中骨髓是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具体表现在外周血有形

8、成份异常,如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而血小板对细菌毒素较为敏感,在严重感染的早期就有变化5。 统计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提示血小板数越低,预后越差。这可能是因为SIRS发生后,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从而导致DIC的发生;而DIC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又促进病情的发展,继而出现MODS6,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恶化,最终将导致MOSF,MOSF往往被认为是SIRS病情进入不可逆性阶段,患者死亡率较高。虽然载脂蛋白A1、C-反应蛋白、白蛋白的测定可以早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但是血小板计数的检测手段简单方便、准确性高,且费用不

9、高,能较准确、敏感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非常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参考文献】 1 Bone RC,Balk RA,Cerra FB,et al.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on therapies insepsis.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Chest,2005,101(6):1644-1655.2 程

10、蔚新,林洪远,盛志勇.凝血系统紊乱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2(10):632-635.3 饶逊怀.重症感染并发DIC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5(6):341-345.4 曾晖,温步优,阮少川,等.血小板水平在危重病临床监测中的意义.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6-337.5 陈德昌,李红江,毛居卫,等.血小板及骨髓象变化在危重病临床监测中的意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1):40-42.6 梁曼丽,吴丽娟,张冲,等.SIRS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急诊医学,1999,8(4):246-248.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