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125755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补充内容)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祠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由于它的覆盖面广,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又使之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木架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

2、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一)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曾是气候温润、林木森郁的地区。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虽然加工非常粗糙)。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制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二)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任意开没。使用的灵活性大,

3、适应性强,无论足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架建筑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塔(二者均为辽代建筑,建成已千年)都能。能很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四)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所以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要花上百余年才能完成,而明成祖兴建北京

4、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十几年。嘉靖时承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3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百日)就重建完成(五)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历史上也有宫殿、庙宁拆迂异地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体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移至芮城县境内。由于木架建筑所具有的上述优势,也由于古代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没有质的飞跃,木树尚能继续供应,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来因素的冲击,因此木架建筑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然牢牢地占据着我国建筑的主流地位。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

5、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供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宁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

6、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粱,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问,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宁、厅堂也多混合使用这二者。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温,建筑物的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士加石灰构成),再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椽檩枋的用料粗大,建筑外观也显得浑厚凝重;反之,南方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更为重要,墙体薄(或仅用木板、竹笆墙),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建筑外观也显得轻巧。中国建筑中的重要建筑都是采用木构架的,墙只是围护作用。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由此体系而派生出以下特点:(一)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

7、(包括土墙)需台基高出地面。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三、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物等级的标志。如王府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二)屋身灵活由于墙不承重,可以任意设置或取消,可亭可仓可室可厅。墙体可厚可薄,可小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使用要求与气候。(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上欲尊,而宇欲卑,吐水疾而雷远。”屋顶以举折或举架形成上陡下缓的坡度曲线,以取得屋面雨水以最快的速度下注而远离屋身。檐部平缓又取得“反宇向阳”多纳日照的好处。中国建筑的曲线坡屋顶有如建筑的冠冕、优美而实惠。屋角起翘、晕斯飞”。(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

8、标志。(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仅对必需的构造加以艺术处理,而不是另外添加装饰物。如在石柱础上加以雕饰,柱做卷杀,形成梭柱、月梁。屋顶尖端接缝处加屋脊。脊端、屋檐等有穿钉处加设吻、垂兽、仙人走兽、帽钉等以防雨、防滑落。甚至油漆彩画也是由于木材需要防腐而引梁兽起的,在必需的条件下,加以美化处理,而非纯粹的装饰。三、院落式布局用单体建筑围合成院落,建筑群以中轴线为基准由若干院落组合,利用单体建筑的体量大小和在院中所居位置来区别尊卑内外,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者瞩院落式。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四、有规划的城市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

9、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虽不是完全体现,但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包括州县等城市也是如此。只有在自然条件极为特殊的地段,才偶然有不规则形状的城存在。五、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与欧洲大陆的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树木修剪,人为造作的气氛,大异其趣。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六、特有的建筑观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种学术。崇尚俭朴,把“兴土木”一贯列为劳民伤财的事。对于崇伟新巧的建筑,贬多于褒。技术由师徒相传,以实地操作、心传口授为主。读书人很少有人关心建筑

10、,术书极少,这些建筑观影响了中国建筑的进步。七、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者重要意义。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据东汉马融的解释,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因此可以认为是主管人居空间而得名的。汉代以后,司空成了一个不做实际工作的高位空衔,代之而起的是“将作”,由他“掌修作宗庙、路寝、官室、陵园土木之工”。秦至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称“将作大匠”,唐宋则称“将作监”。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少监”。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山泽、舟

11、车、仪仗、军械等各种工务,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广泛得多。但遇有皇室工程和京城官府衙署的建造,仍下达于将作监或少府承担。南宋裁减机构,将作监并入工部。以后明清两朝均不设将作监,而在工部设营缮司,负责朝廷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则在内务府另设“内工部”(后改称营造司),承担清代特有的大规模行宫和苑囿的建造。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实现了建筑设计有专业在清代以前,其内部还没有设计的专业机构,直到清康熙时,才出现“样房”分工。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工官,较为突出的如:隋宇文恺一一曾任营宗庙副监、背新都(隋都大兴城,后即庸之长安城)副监

12、、仁寿宫(后即唐之九成宫)监、营东都(洛阳城)副监、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从他所任职务可看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他还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的图样和木模型送朝廷审议,当时隋炀帝已批准其方案,后因征伐高丽而停建。有趣的是,他设计的“观风行殿”(隋炀帝为了北征时跨耀戎狄,令宇文恺设计了一座可坐千人的大帐,又设计了一座有轮子可推行的“行殿”,殿上可容数百侍卫),结果是“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宋李诫一一以父荫进入仕途后,长期在将作监任职,由主簿做起,提升至丞(中层官员),再

13、升至少监及监(副首长及首长),毕生16次提升,多是由于工程实绩,所以富有实践经验。他经手的工程有王府、辟雍、尚书省署、太庙、龙德宫、朱雀门、景龙门、开封府署、钦慈太后佛寺、棣华宅、军营等。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明蒯祥、徐杲等一一明初迁都北京,嘉靖大兴土木,由此造就了一批工匠出身的工官,蒯祥和徐杲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二位。蒯祥是苏州吴县人,随其父为木匠,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的工程。因工程实绩而被提升为

14、工部侍郎(三品官)。徐杲也是木匠,嘉靖年问,参加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大显身手,得到明世宗的赏识而直接提升为工部尚书(二品官),是明代匠人中提升官位最高的一员。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前者的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握,不论建筑物造于何地,都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还可派工官和工匠去外地施工,所以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的差别性。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的集中,这些建筑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后者则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两者之间虽然也有某些联系与影响,但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的轨迹前进。正由于此,才成就了我国古代建筑多彩的总体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