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化学的理由 ﻫ 似乎化学最早总是由些半路出家的人,例如成天想着点石成金一夜暴富的炼丹者,调制丹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的医生什么的鼓捣出来 ,并且最初往往被旁人视为不务正业看看这些业余者成长为化学家的经历也是颇为有趣的一件事 化学史一般觉得1661年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其理由就是英国的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e 1627一1691)写了一本把化学确觉得科 ﻫ学而不是旁门左道的书《怀疑派化学家》虽然是目前看起来,这本书写得也是相称的令人赞叹或许这与作者的贵族出身有某些小小的 关系 ﻫ 但是贵族出身在某些时代并不就是好事波义耳出生于1627年,虽然她本人倾向于革命派(小时候在欧洲大陆游历了很长时间),但是父 亲和13个(上帝保佑!我们的女人真能生)哥哥姐姐基本上都是保皇派的,不可避免的卷入1640年英国革命1644年,她的爸爸在战斗中 ﻫ死去,失去生活来源的波义耳不得不返回英国为了生计而奔忙 于是她就开始学习医学 至于波义耳选择医学尚有一种比较搞笑的因素这家伙小时候妈妈死得早(三岁上就没了娘,真够惨的),缺少母爱的孩子就特别容易得 病,常常要麻烦医生。
有一次,一位大夫开错了药,小波义耳吃了几乎挂掉,幸亏她的胃当时痉挛的利害,把药全给吐出来了得以逃过一 ﻫ劫但是从此之后,波义耳对医生的恐惊远甚于对困扰自己的疾病,于是就开始自己学医,到处去收集偏方啊什么的那时候医学条件也 简陋啊,药都得自己来配(可见欧洲那时候实在是落后,哪有我天朝上国来的发达),自己病得多了,配的药多了,也就把化学那一套练 得滚瓜烂熟--近代史上第一种化学家由此产生! ﻫﻫ 似乎初期的化学家大多余身于医学,或者是搞过一段时间,大概是药房里比较好糊口的因素(想想目前医生的社会地位就懂得了)气体 化学和电化学的大师英国人戴维(Humphry Davy 1778一1829)以及第一种发现氧气的两个人之一瑞典人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一1786)都是从医生的学徒开始干出来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前者始终在药房里干自己的活直到死掉(这其中尚有一段颇为浪漫的罗曼 史,留待后文描述),而戴维一旦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化学而非医学的时候,毅然的放弃了被人资助进大学学医的机会,从化学助教和实 验员做起,后呢?成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固然了,跟上面自然的由医转化比起来,也有比较凄惨的例子。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继罗蒙诺索夫之后俄国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 没有查到英文名,sorry 1834一1907),这个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孩子,爸爸早亡,妈妈靠开一种小玻璃厂顽强的支撑着她读完中学,又 ﻫ变卖了厂子亲自跋涉两千多公里送她到莫斯科上大学(伟大的俄罗斯妈妈)但一来她来自于西伯利亚,二来她不是贵族,涉及莫斯科大 学在内的一干名校不收她好容易,她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打算当个医生 不幸或者说幸运的事情发生了,当门捷列夫在课堂上第一次见识人的尸体的时候,当场昏倒! 可怜的门捷列夫只得改行去了彼得堡高等师范学校的物理数学系,忍受着妈妈不久病逝的悲恸,勤奋的学习毕业了后来去当了一阵的中 ﻫ学教师,但是对化学的爱好支持着她不断的努力,最后还是获得了化学学位,到出名的彼得堡大学(似乎是彼得大帝所创)破格当了一名 化学讲师,当时她仅有22岁 ok,今天就胡说到这里,得去吃饭了 选择化学的理由(续) ﻫ 细细看来,初期搞化学的的确有非常多的由学医出身,大抵是由于学化学动手能力是个基本规定,在药房里就得每天要动手和仪器打交道 ,偷懒都不成的缘故但是除了当医生的和科班出身的人以外,尚有人会去当化学家吗?固然有。
ﻫﻫ 候德榜先生在中国化学史(严格的说是化工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可是她小时候上的是闽皖路矿学堂,毕业了就去符离集车站干活没 错,就是安徽北部那个出名的烧鸡产地学化学是后来读清华准备出国的时候才决定的,那时候她已经二十多岁了 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法拉第(MichaeI Faraday 1791-1867)更多的是作为物理学家为世人所知,但是她在电解上的奉献算她个化学家的 头衔估计也没什么人反对,毕竟电化学的一种基本公式就是用的她名字她小时候没念过书(faint,怎么听着全是穷的错),当过卖报 童(不错的免费阅读报纸机会,但愿不全是黄色小报才好),勤杂工(培养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受虐习惯的委婉说法),装订工人( ﻫ哇,新书先睹为快耶!)就在最后一种岗位上,她偶尔读了法国马尔希特夫人的《化学对话》(一本化学科普读物,类似于《十万个为 什么》),一口气熬夜看了七遍之后,对化学的爱好就来了 提出苯是个六元环的德国人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e 1829-1896)当学生的时候相称的强,会四国外语(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并且几乎对一切的科学方面均有爱好(哇噻,有句话叫做什么来着,样样精通样样稀松),但是最强的还是建筑。
这家伙中学时候就自己设计过三座建筑......据说至今还站着哪! ﻫ 后来进了古森大学学建筑,可惜啊,偶尔听了一次当时在吉森任教的李比希讲座,崇拜得不得了,不顾家人的反对,改行学了化学(请为 ﻫ建筑界少了一位天才而默哀一分钟) 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法国人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1743一1794)和创立分子学说的意大利人阿伏伽德罗(Amedeo Avogadro 1776一1856)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出身都是律师家庭两个人都是很年轻就拿了法学学位(阿伏伽德罗更酷一点,还拿了个宗教学博士),然后都是21岁当了律师几年后来,都对律师失去了爱好而改行搞化学,还都搞出了不小的名堂唯一的区别是拉瓦锡年少得志, 但是死得也莫名其妙;阿伏伽德罗在生前不为人所理解,几乎是默默无闻,但是善终之后倒是名气越来越大 ﻫﻫ 阿伏伽德罗18提出分子学说,但是当时无人理睬真正让科学节接受居然是49年后来!替当时已经去世的的阿伏伽德罗证明的是她的 意大利老乡康尼查罗(Stanislao Cannizzaro 1826一1910)这位西西里岛的老大在乎大利不是以化学或者她本来学的医学出名,而是 ﻫ以自由战士注称!她从当学生时候参与西西里独立的学潮开始,始终就是热衷于政治活动的。
第一次革命当过起义军炮兵指挥(faint) ,西西里议会众议员兼众议院的秘书,然后就是流亡专家,第二次革命中居然成了西西里国家非常委员会成员,这时候康尼查罗才34岁 十年后意大利统一,她也出了不少的力,最后的头衔如下:意大利王国议会议员,副议长,国家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财政委员会委员固然,尚有一种是她自己最喜欢的:罗马大学化学专家 ﻫﻫ 相比之下,生物化学的创始人德国人费歇尔(Emil Fischer 1852一 1919)选择化学的理由实在是最为简朴和充足的这位第二个诺贝尔 ﻫ化学奖得主老爸是个商人,开了诸多的工厂费歇尔小的时候她老爸为了自己毛纺厂开了个染坊,自己来反复的实验,但是外行就是外行 ﻫ,老是染得七荤八素的老费歇尔于是感慨:“如果家里有一种化学家,这些困难便好解决了 ﻫ 于是现代的生物化学就在一位商人的唠叨声中轰然立起 ﻫ 看了这样多,似乎化学家的都是穷人居多,从手工业者甚至无产者一步一步干上来的难道就没有几种有钱的正面典型吗?这样子谁还敢 ﻫ去搞化学? 固然有 但是我要去吃饭了,下次再说 化学家里面如果按照财产排排序,除了诺贝尔这个爆发户、以外,恐怕就要算英国人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 1731一1810)。
作为业余的科学家,钱财是个躲不开的问题药物、仪器、人工都需要钱而研究科学又需要纯洁的科学精神,当时结合得最佳的也就是卡文迪许了按照后人评价,她是18世纪英国有学问人中最富者,有钱人中最有学问者幸亏不是有学问人中最浪漫者,浪漫人中最有钱者,否则就太完美了:) ﻫ 这个老头出身贵族,遗产所得甚厚,超过130万英镑,货真价实的百万富翁偏偏又不喜欢花钱,可以说对钱没甚么概念有一次,经朋 ﻫ友简介,一老翁前来协助她整顿图书此老翁穷困可怜,朋友本但愿卡文迪许给她较厚的酬金哪知工作完后,酬金一事卡文迪许一字未 提事后那朋友告诉卡文迪许,这老翁已穷极潦到,请她协助卡文迪许惊奇地问:“我能协助她什么?”朋友说:“给她一点生活费用 卡文迪许匆匆从口袋掏出支票,边写边问:“2万镑够吗?”朋友吃惊地叫起来:“大多,大多了!”可是支票已写好,她也就不再 收回faint,那时候的两万英镑! ﻫ 她又把她家的部分房子进行了改造一所公馆改为实验室,一处住宅改为公用图书馆,把自家丰富的藏书供人们使用,1733年她爸爸死后 ﻫ,她又将她的实验基地搬到乡下的别墅将别墅富丽堂煌的装饰所有拆去,大客厅变成实验室,楼上卧室变成观象台。
甚至在宅前的草地 ﻫ上竖起一种架子,以便攀上大树去观测星象至于践踏了那些名贵的花草,她毫不在乎 ﻫ 提到卡文迪许,就不能不说一下出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是第一种现代物理(faint,为什么不是化学?)实验室,培养出了26位诺贝 ﻫ尔奖得主但是它并不是亨利·卡文迪许建立的,而是在她去世六十四年后来的1874年建成,赞助者英国公爵德冯夏尔·卡文迪尔是她的 亲戚(还是有钱一族.......冠名权完美的体现科学和财富的力量) 历任实验室主任都是超级牛人:现代声学和光学的奠基人瑞利,电 子的发展者J·J·汤姆逊(她在28岁时就当上了主任),现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以科学研究组织工作见长的W·L·布拉格,现代固 ﻫ体物理的先驱莫特固然,尚有这些人中唯一的非诺贝尔奖得主,第一任实验室主任和创立人--麦克斯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