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1158423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l6?光明中医2007年4月第22卷第4期CJGMTCMAp?ril2007.Vol22.45年.2诊断依据主要依据其症状及其所发生与消退的时间及情况,其特点为经前(黄体期)或经期出现,经后即消失或骤减.其次详询病史,仔细查体包括周身及妇科检查,有关的化验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排除精神,神经,内分泌以及乳房与盆腔等其他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3辨证治疗3.1肝郁气滞型80例(其中挟瘀者6例):症见经前或经期乳房,乳头胀痛,甚至连及两胁少腹或不能触衣,或精神抑郁,善叹息伴经行量少而不畅,经色偏黯或有小血块,脉弦,舌苔薄白.治宜疏肝理气调冲,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挟瘀者加

2、用川牛膝,坤草,失笑散.3.2肝脾不调型48例(其中肝胃不和者2例):症见行经前后或经期乳房胸胁或胃脘胀痛,或情志抑郁,或泄泻,或头面四肢浮肿,伴纳差,食后脘胀,面色少华,脉弦,舌淡或舌质偏黯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治宜疏肝健脾而调冲任,方用逍遥散合归脾汤加减.肝胃不和者逍遥散去甘草,大枣,加竹茹,姜半夏,苏梗等.3.3肾虚肝郁型70例(其中挟瘀6例,挟痰4例):症见经前或经行乳胀,腰膝酸软,或经行头晕,耳鸣,伴经行少腹胀痛,经色淡黯,初潮较迟,面色灰滞或目眶黑晕,脉沉弦或细弦,舌质淡或偏黯而苔薄.治宜益肾解郁,调理冲任,方用左归饮合逍遥散加减.挟瘀加丹参,鸡血藤,挟痰加海藻,昆布.3.4肝郁化

3、热型30例:症见经前或经期烦躁易怒,或头痛失眠,或身热面赤,VI苦咽干,或VI舌糜烂,或皮肤起红疹瘙痒,伴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红,脉弦数,舌质偏红,苔薄黄.治宜疏肝清热调冲.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发热加青蒿;皮疹瘙痒加荆芥,防风,紫草(后下),浮萍.3.5脾肾阳虚型(12例):症见每值经前或经期面肢浮肿或便溏泄泻,甚或清稀如水,纳少,伴经血色淡,质清稀,头晕肢倦,脘腹胀满,或腰腿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弱.治宜温补脾肾调冲.方用四神丸合健固汤加减.浮肿加泽泻,车前子.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痊愈:治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者194例,占80.8%.显效:月经周

4、期连续3个月正常,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但未达到治愈标准者30例,占12.5%.有效:自觉症状好转在一个周期以上者36例,占6.7%.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0例.各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无明显差异.S体会月经前后诸症的发生与某种致病诱因造成经前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经前或经期阴血下注冲任,血海充盈,而全身阴血相对不足,脏腑功能易出现不平衡状态.治疗上宜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循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针对其病理变化而用分期立法用药的”中医周期疗法”,即经后期(卵泡期)以滋肾补血益冲为主,兼固肾气,排卵前期在滋养精血的基础上兼酌助阳理气活血之品;排卵后期(黄体期)以助肾阳为主,经前期(黄体退化期)及月经期因势利

5、导而活血调经.治疗关键是紧紧抓住排卵后期(黄体期),经前期(黄体退化期),调整脏腑与冲任的关系,使其恢复相对协调与平衡的功能状态.笔者认为,月经前后诸症的发生与肝的关系甚为密切,因肝主疏泄又主藏血,妇女以血为用,所以当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时常易发生此类病变,临证治疗时采用周期疗法,有益于使肝气条达理疏气机,从而使肝的功能恢复正常,而达到治疗目的,此外,治疗此类病症时适时配合心理治疗,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收稿日期:20061222)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王树凡河南郑州市中医院(450007)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法,冬病夏治法冬病夏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其机理是利用夏季

6、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人体的阴阳是矛盾的统一体,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天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天上阳气与光明中医2007年4月第22卷第4期CJGMTCMApril2007.Vol22.4.17地下火邪相互交济,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气血循环旺盛,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此时为药物吸收,恢复人体

7、阳气之最佳时机,如果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穴位贴敷,并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升发之势,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通过皮肤吸收,经穴位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彻底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再者,贴敷多采用温热辛散,芳香透络,气味俱厚,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浊,醒脾透络,振奋人体阳气,而驱邪外出.此外,贴敷后散出

8、芳香药味,通过鼻窍吸入肺,由肺脏吐故纳新而使药物的气味随血液循环而输布于全身,发挥作用.同时,冬病夏治还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增强冬季抗严寒的能力,减轻发病或者彻底根治原发病.所以说顺应天气和时节的变化,采用”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将冬天容易发生的疾病在夏天防治,在夏天易于滋生的疾病在冬天防治,是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息息相通的.1作用机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药物完全可从皮肤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既有药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又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从现代医药学观点来看,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

9、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真正彻底改善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同时,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

10、以,此疗法又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减轻受体的反应性,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对气道炎性细胞,免疫机制,细胞受体,细胞因子,肺功能,哮喘潜伏期等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还可以激活机体的某些酶系统,提高机体增强免疫功能的一些酶的活性,从而起到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抑制各种过敏介质的释放及组织细胞浸润,达到脱敏,解痉,平喘的效果.临床实验观察:贴敷前后皮泡液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皮泡中免疫球蛋白A,G的含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检查提示,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力;贴药后,血中嗜酸性细胞明显减少,说明贴药后可降低机体过敏状态;贴药后血浆皮质醇显着提高,说明贴药能使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

11、的功能得到改善.2适应证“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一能养阳,二能制阴,生阳抑阴,阴阳乃平,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的一些疾病和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免疫功能低下,空调综合征,冻疮;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如果能够坚持一定的疗程治疗

12、后,机体的本虚一面就能得到纠正,再到冬天,机体就能抵御外邪的入侵,而达到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或根治的目的.所以可以这样说,中药贴敷疗法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任何药物和方法不能替代的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可多得的一种手段,而且该疗法简便易行,药简价廉,适应证广泛,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老少皆宜.用之得法,效如桴鼓,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3治疗方法该疗法最好在每年的三伏天各伏的第一天中午11点一下午1点各贴一次,每次46小时,儿童23小时.因慢性虚寒性疾病乃久病失治所致,病情缠绵,所以欲达到根治之目的,使用此法治疗应连用三年,贴敷同时还可使用针刺,拔罐等疗法,也可在呼吸内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内服中药和免

13、疫增强剂,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加强治疗效果.经贴敷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在该疗程结束后,每10d再贴一次,直至三九天结束.4注意事项运用中药贴敷法应注意点是,如有怕热,咳黄痰,发热,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者暂不要用此法.本贴敷所用药物严禁内服,皮肤有外伤者慎用.治疗期间及以后半年内,忌食辛辣,生冷,腥膻,刺激之l8?光明中医2007年4月第22卷第4期CJGMTCMApril2007.Vol22.4品如鱼虾,海鲜,猪头肉等和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戒烟,酒.贴敷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活动.贴药后.较为敏感的患者局部会有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或起小疱.起疱者.应避免出汗或局部沾水.以防感染或用炉甘石外

14、涂.或用皮康霜,瑞康霜软膏1:1混合外涂.痒甚可短期服用扑尔敏.揭药膏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皮肤.冬病夏治的内容还应包括起居,饮食调摄,养生等对阳气的保护.夏天因天气过热,人们因睡眠少,出汗多,胃口不好使精神不济,体重降低,此时若不注重养生,很容易滋生疾病.即使当时未发,到了秋冬季也关键词:哮喘,中西医治疗可能百病丛生.因此,在夏令之时.除应注意饮食起居外,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如白参,西洋参,银耳,燕窝等.也可通过内服温阳抗寒,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中成药如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等以扶助阳气,御邪防病.还可配合针灸,拔火罐等疗法加强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

15、临证精华.咳喘专辑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123(收稿日期:20061023)琐谈中西医结合治哮喘刘辉汤礼共湖北武穴市大金镇卫生院(435408)天气骤变,空气潮湿,最易诱发哮喘,患者异常敏感.发作时间并无规律,有的是夏发,有的是冬发.也有的四季常发.其症状就是气急.上气不接下气.不仅呼吸困难且带喘声.喉中咻咻作响,胸喉之间,顽痰淤积梗塞,有的兼有咳嗽.患者面色苍白,甚至发青发紫,眼球突出.冷汗淋漓,坐卧不宁,睡眠不安,有的因呼吸困难而言语不续.此症致病原因.大致分药二种.一为心病性气喘,是因心脏有病而起.心脏有病的人,因血液循环不好,致肺里积聚血液,自会引起哮喘.另一种是支气管性气喘,这纯粹是支气管本身所引起的毛病.每个人的支气管对外来及内在的物质,其感觉也不同,有的人闻到某一种气味,神经就能反射到支气管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