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1154193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分析殷孟波 翁舟杰(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610074 )【摘要 】近期,与道德风险有关的银行案件频发,警示我们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 关注。文章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约束、激励机制以及我国的融资体系现状的分析,认 为,制度软约束正是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凸显的致命点,激励不足与激励失当加剧了道德 风险的凸现,而融资体系失衡所导致的企业对银行信贷融资的高度依赖性无疑更加重了这种 局面。【关键词 】道德风险 制度软约束 激励机制缺陷 融资体系失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总

2、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 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近期,不少与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有关的银行案件频频引爆,且主 要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涉案人员大都为一把手,有支行行长、分行行长甚至总行行长,涉 案金额少则几千万多则数十亿,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危及金融安全。这些案件是道德 风险的极端形式,警示我们对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制度约束不健全以及约束不力,或者 由于约束条件的订立与实施费用太高,导致代理人在行为选择上偏离了委托人的目标,从而 产生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对道德风险的研究,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对道德 风险有了明确的

3、阐述,他说: “无论如何,由于这些公司的董事们是他人钱财而非自己钱财 的管理者,因此很难设想他们会像私人合伙照看自己钱财一样地警觉,所以,在这类公司事 务的管理中,疏忽和浪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的。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从国家到银行总行、 到各分支机构,形成了多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并呈现一个委托人对众多代理人的委托代 理格局,在这条冗长的委托代理链条中,信息不对称加剧,管理效力递减,在制度约束软 化、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等情况下,作为各级代理人的银行从业人员,可能利用获得的一定控 制权及自己的信息优势,摆脱所有者控制,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导致银行从 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而我国目前融资体系

4、的失衡更加剧了这种状况。一、制度软约束与道德风险 制度的软约束必然导致道德风险凸现,对于理性经济人,在败德行为可以带来巨额收益 而所需承担的成本又相对较小的制度环境下,道德风险必然严重,因此,在理性假定下,我 们应该认真研究制度约束问题。现实中,银行从业人员受到现有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内 控制度、金融及法律环境等条件的约束,不难想象,在产权约束弱化、治理结构不完善、内 控制度落实不力等情形下,道德风险凸现也就可想而知。由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 的道德风险问题,离不开对这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剖析,唯有理清这些制度性约束条件,才能 明白道德风险凸现的根本原因。1、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产权明晰、

5、所有者主体明确是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对于我国的国 有商业银行,国家是其唯一所有者,全体人民是名义上的产权主体,落实到个人则无法知道 自己所有权的具体载体,相当于没有所有权,由此,政府代表国家对银行行使所有权和控制 权,但由于实践中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方式、内容、界限进行有效规范和制约的困难,致使 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着产权边界模糊、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等现象,国有商业银行 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因此也不可能象私人所有者一样有 充分的动力去行使所有者权利和监督银行经营者的行为,导致各种权利主体的角色移位、职 能扭曲和行为边界的混乱,所有者监督的缺位

6、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根本缺 陷,这导致无法保证对银行从业人员的选择质量和其行为的监督效率,滥用职权的行为难以 得到控制和及时制止,从而为道德风险凸现创造了制度性条件。2、内控制度落实不力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对内部管理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的制度安排。对于我国的国有商业 银行,不少案件的产生并非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而是由于既定的内控制度得不到落实。那 么,各级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为什么没有积极性落实与强化内控制度呢?原因在于:其一,大 量具体的内控制度主要是各级银行高管人员针对基层业务部门实行的,而对高管人员自身的 控制则是由其上级管理部门执行的,因此,管理人员的级别越高, 受内部控制的约束力

7、越小;其二,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同级行长的管理之下,内部审计部门对行长负 责,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报酬由管辖行行长决定,这种管理体制使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对管理层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出现了内部控制“控下不控上”的局面, 使高级管理人员游离在内部控制范围之外;其三,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实行行政化管理, 国有银行管理人员均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存在一定的长官意识,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关系、情面观念根深蒂固,造成内控文化缺失,虽然银行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但在实际执 行过程中,“情面大于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正是由于内控制度的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对银行高管人员的软约束,更

8、加助长了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3、内部人控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产权上的弱控制而 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采用的行长负责制,使分支行主要负责 人拥有很大权力,主要有人事权、资源支配权、及借助人事权衍生出的对主要业务(尤其是 信贷业务)产生影响的变相权力,上述权力的不正当使用或滥用会导致严重的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银行高管案件涉案人员大都为一把手,且常有几名银行内部的同伙,正是分支行“内部人”控制的真实写照(蒋超良,2005)。在“内部人”控制的格局下,严密的规章制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国际

9、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 度可能会变得名存实亡,完善的内控制度可能会成为一种摆设,加剧公司治理结构的扭曲和 高级管理人员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导致资源的损失,为道德风险的凸现打开方便之门。4、外部人控制问题 在此,外部人控制是指政府和监管者利用直接或间接的行政权力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管理 层做出不一定符合经营原则的决策的现象。在我国当前的转轨经济中,国有商业银行经常被 要求实现双重目标:一方面,承担着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使命,要求以利润最大化作为 经营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求其自觉地作为国家推行经济政策的工具,其任务可以涵盖促进 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政策乃至扩大就业、实现社会保障等。由此可见,对

10、于国有商业银 行所有者的政府及监管者,其目标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 人员也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 ,其效用函数中包含着很大的行政激励变量的权重, 这使得政府和监管者很容易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影响,使不一定符合经营原则的决 策得以顺利实施,外部人控制问题由此变得严重。在这种局面下,国有商业银行被迫承担了 较多的“政治任务” ,大量呆坏账及亏损的责任也就变得难以划分,由于政府和监管者显然 不受金融监管的制约,因此尽可以把责任转嫁给它们,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成为不良贷款的借 口也就在所难免,从而为部分道德风险的后果找到了开脱的渠道。通过对以上约束条件的分析,我们发

11、现,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产权虚置、所有者缺 位、内控制度落实不力、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等原因,使得银行经营者的权力 难以受到有效制约,责任难以有效划分与追究,制度对权力的软约束最终导致国有商业银行 的道德风险膨胀。二、激励机制缺陷与道德风险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必须给予代理人适当和充分的激励,才能避免具有信息优 势的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促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保持基本 一致,降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远没有建立起清晰、合理、市场化的激 励机制,存在激励不足、激励失当等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合理的收入制度 收入制度是通过对经

12、营者的报酬安排来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其行为的制度安排,国有商业 银行的个人收入和业绩联系很不密切,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确定,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 很弱,存在着较大的激励不足问题。很难想象,一个打理上万亿元资产的银行高管,每月只 领取数千元的报酬,仅此就可能导致其行为方式产生严重扭曲。在这种局面下,银行从业人 员特别是高管人员唯有用“讲政治”来自我激励,无疑这种激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当这种 “政治安慰”式的平衡打破时,极易利用手中职权滋生道德风险;2、不合理的组织制度 组织制度是通过对经营者的选择、权力赋予和监督等方面来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其行为的 制度安排。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延用党政干部的标准和管理办法

13、选拔任用银行的高级管理人 员,主要体现着“官本位”的激励制度,讲究行政级别,当银行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其行 政级别极不相称时,可能导致其对“官本位”激励的麻痹,导致激励不足,促使其趁各方面 约束软化之机,以权谋私,以贷谋私,大肆侵吞国家财产,最终演化为严重的道德风险。3、激励失当激励失当也是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银行业绩考评往往过分看重 利润和收入指标,而忽略风险指标,导致各级银行高管要么过度的规避风险,要么过度的追 逐风险,实践中看到的“一味惜贷”和“盲目放贷”就是这种失当的激励方式的两种极端情 况。试想,如果收益多少与己无关,而冒风险的责任要受到严厉追究,那么规避它就成为

14、最 明智的选择,“惜贷”行为也就由此而来;另一种极端情况也不鲜见,比如不少商业银行总 行还会对下级行下达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各种业务指标,诸如“信用卡发卡量每年增长 几十万张”、“消费信贷业务量年内要翻一番”等等,在利益驱动下,银行从业人员唯有不顾 风险扩展业务,以短期效益换取“好看”的业绩和实惠的奖金,更有甚者,为了提高业绩, 无视风险违规操作。以上分析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激励不足和激 励失当,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银行从业人员的行为,加剧其道德风险。三、融资体系失衡与道德风险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制度软约束与激励机制缺陷的情况下,当企业由于融资渠道狭窄而

15、过多的依赖信贷渠道,当银行业由于各种管制和历史原因而存在较大的垄断现象时,银行从 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将会加重。现实中,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容量较小、门槛高,且主要 服务于大型国企的脱困、转制,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又严重滞后,导致企业对 银行信贷资金的严重依赖,为了取得信贷资金,个别企业主动采取勾兑、贿赂等手段腐蚀银 行从业人员,伴生和放大其道德风险。因此,通过分析我国融资体系的现状,也可一定程度 解读道德风险凸现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发展较快,但在企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仍 然偏小,约占融资总量的两成,而银行信贷融资的比重则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约占融资总量 的八成

16、,从2001年到2004年,信贷融资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7%、80.0%、85.1%和82.9% (见下表),而根据2005年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 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89.5 : 8.6 : 0.3 : 1.6,信贷融资比重达到九成,我国的融资体系非常单一,金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银行主导型,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功能现状进行分析。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表单位:亿元、年份2001200220032004融资量占比%融资量占比%融资量占比%融资量占比%贷款1255875.71922880.02993685.12406682.9国债259815.7346114.5352510.03126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