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1003608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在当代设计中,图形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视觉语言在信息沟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从认知到重视、从感性到理性、从注重商业竞争到强调深层的文化表现的过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设计在国际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设计师通过艺术创作,把民族特色与西方的设计理念相融合,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为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学习的目的是吸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淹没、所代替。而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图形的“临摹”,对传统的精神内涵继承和发展,

2、对传统的样式要进行时代的变革。我们在设计构思时,除了吸收国外的先进设计成果,更要注重自身的文化背景,只有站稳脚跟,才能将传统图形中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在我们的设计中准确运用,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文化,这就是中国风设计的必要性。 一、东方美学中国风设计 中国作为东方美学的代表,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以制作精致、用料贵重为特征的宫廷艺术到以讲究格调和文化内涵为特征的文人艺术,还是以追求宏大、虔诚、奉献为特征的宗教艺术到以追求自娱自乐、美化生活为特征的民间艺术,东方美学无处不在的散发着它的东方魅力。 在当代的设计风格中,中国风的设计已经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标志性风格,中国风的设计源泉来自于中国多

3、种多样的传统艺术门类,采用哪种艺术门类作为中国风设计的切入点,决定了设计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做好现代设计,首要的问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研究与分析,结合现代的审美法则,创作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设计。 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一,古人用一个极其简单的图式概括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经过岁月的沉淀,太极图包含的涵义得以不断的丰富发展,直到现在,仍有大批学者孜孜不倦的钻研太极图,探究它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限意义。宋代周敦颐绘制的太极图,用最简单的图形对我们讲述着古老哲学。人、社会、自然、宇宙无一不是处在点、线、面的交织运动之中

4、。太极图就是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最简约的概括,“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一明一暗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存在着互相矛盾对立的、运动着的、一分为二而又生生不息、永远在发展的生命力的表现。”阳被阴吸收,阴同时被阳融汇,双方相互运动,产生永无止境的流动涡旋。既无极又有极,是所谓“物”生两仪,并阴阳而成大千世界。太极图是使表示“阳”的白和表示“阴”的黑相互交织而形的,白中又有黑,黑中又有白。从符号学的角度,太极图是由抽象的点、线、面整合的,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完美的图形符号,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图形观念中,可以说“太极”是非常重要的母题。联合国正是因为认可了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所以选定太极图案作为2001年在南非举

5、行反对种族歧视世界大会的会徽,希望世界各国能在互相支持、互相包容的环境下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 二、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 语境一词源于语言学,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话的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等环境因素。图形作为无声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我们暂且把图形的交流也看做是一种对话形式,便有了图形的语境。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它们的图形所存在的语境也有所不同,下面就太极图来分析一下东方美学的语境: 1.单纯而不简单 太极图是天地人生命架构及其美学运行法则的宇宙平面图形。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这里的“道

6、”是万物之本,是美的源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总结的代表东方美学观的出发点。事物有生有灭、有虚有实,在不断变化,而艺术创作正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矛盾同一体。 太极图用最简练的图形语言对我们讲述着复杂的规律。从美学角度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对此石涛说:“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脱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表现在画面上的语境使人感到深邃的哲理和东方美的韵律。 简单的回归是追求最原始的自然美,虽然简单,但并不影响多义与含蓄,这样的“少”能更直接的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而不仅仅是具象的造型或是大量

7、的图形装饰等。这与当代的极简主义设计理念很相似,强调在无设计中体现强烈的设计感,以无形的形式体现有形的传神的美学语境,极简主义就是要简到极致,说到极致。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者采用中国的“中”字和“圆形方孔钱”为设计原型,既有中国独一无二的汉字,又有和经济相关的古钱币形象;既体现出是中国的银行,又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东方美学理念,整体设计简洁明了,但是其中的涵义是深远的。也就是说单纯是指图形的简洁洗练,而美学语境绝不能简单。(图1) 2.内力的驿动 太极图的设计源于易经,易经中的“易”为变易、不易。所谓变易是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相互作用是永恒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所谓不易是指易经所揭示的宇宙自

8、然法则是不变的真理。 太极图用最简练的视觉语言诠释了变化之美,从无极到太极,从太极到阴阳相生相长,太极图是使表示“阳”的白和表示“阴”的黑交织成形的,它是由抽象的点、线、面整合的,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完美的图形符号,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图形观念中,可以说“太极”是最重要的母题。其构成形式是:外圆“S”曲线分割为阴阳交互的两部分,这两半对立的阴阳面,若以黑白两色来区别,通常称白色阳面的黑色小圆体为“阳中阴”。称黑色阴面的白色小圆体为“阴中阳”。太极图中的黑、白两个图形始终在不断的运动中,不断的相互吸纳,相互转变,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在变化中显现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有内在动力的设计是有生命力的,它充满生命

9、的动感,仿佛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活生生的和我们对话,唤起欣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引起对设计作品的共鸣。这正是设计作品更深层次的表达,能更好的引导欣赏者对设计作品的二度思考,使设计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设计原型选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凤凰,成功的运用现代设计的造型手段进行创新设计,采用与太极图同样的“喜相逢”构图形式,一凤一凰共用一冠,双双展翅高飞,铿锵和鸣,意为站在最高的角度将最前沿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将作为媒体传播的职责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借凤与凰的阴阳交汇,借喻荟萃东西、融汇南北的文化理念,体现出凤凰卫视生生不息的内在发展潜力,体现强烈的民族特色,且不失时代风格

10、。(图2)2008申奥标志的设计也是一个鲜明的典范,设计师将代表五大洲的五环巧妙地组合成代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中国结”,这个中国结形似一个正在打太极拳的人的动感姿态,简洁的线条充满着内在的动力,象征着世界各国人民之间不断地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图3) 3.对比的力量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揭示了宇宙从无到有,从有到阴阳对立,从阴阳对立到相互转化,最终相互转化而成了大千世界。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概括为阴阳的相互对待(离合),相互依存(互根),相互消长(升降),相互转化(生长)等四个方面。 有学者认为太极图是哲学图形,太极图腾通过图形语言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自然规

11、律。太极图内含阴阳两仪,是对矛盾学说的直观表达。“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太极图对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阐释精准而有力,阴阳作为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其目的是达到平衡、和谐、共存的目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求“和”这一根本目的。 矛盾是产生美的源泉,相互矛盾的对立面产生了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强调和相互衬托,突出整体中各个局部的差异性,从而使各个局部的固有特征显示的更加强烈,形象更为突出。任何一个形象单独的存在,都没有和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更能突显自身的特点,而抓住特点来表现事物正是设计美学要达到的目的。例如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标志,在色彩上用红、蓝的对比色调进行设计,代表经济发

12、展的兴与衰,而中间的虚形用汉字“半”来分割,又是象征人民币的符号“¥”,图形的创意与栏目的目标定位相吻合,以意造型,构思巧妙。这样两个矛盾的对立面就更加明显了,突出了经济半小时栏目的重要性,兴衰在“半”的分割下互相依存,并相互转化。(图4)再如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标志,标志中的设计元素是中美两国国旗,构图上采用经典的太极图形式,将两国的国旗进行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在保持各自独立的基础上,两国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图5) 我们在现代设计中不仅要借鉴太极图所展示的图形之美,更要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使我们的“中国风”设计不再是是对传统图形的复制与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积极探索既具有文化气息,有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理念,从而使中国风的设计更加完善。 三、结语 纵观源自于东方美学的中国风设计,其设计源泉是无穷无尽的,本文只是从太极图所蕴含的东方美学语境来进行分析,我们就深刻体会到东方美学的博大精深,和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境由心生”,只有在设计师对东方美学有深刻的了解,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才能带动欣赏者,与东方设计、世界设计对话,共同体会东方美学语境带给我们的艺术美学殿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