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实施框架的研究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0946698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实施框架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实施框架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实施框架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实施框架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实施框架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实施框架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实施框架的研究(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绪论11研究背景 111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迈克尔波特和维克多米勒在信息如何带来竞争优势一文中曾说:“信息革命正横扫世界,没有哪家公司能躲得过它的效应。传统的交易方式,正面临大幅降低信息获取、制造程序、信息交换等成本的变化。的确,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当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选择之一。信息技术在不同方面影响了不同的行业以及其中的企业,它正在改变着公司管理的方式,影响公司创造产品的全过程,而且,它正在再造产品自身,包括所有的有形产品、服务和信息,公司在将他们提供给客户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价值。 112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无论是

2、在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企业运用IT技术实现信息化改造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逐渐深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疑惑但又不得不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即信息技术投资的收益问题。据Gartner Group曾对美国信息化的一项调查显示:57的CEO认为IT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91的CEO希望IT对企业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同时52的CEO认为IT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样,在我国,就投资上千万的MRPII、ERP软件的实施来说,一般只有10到20的成功率。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对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像人们预期的那样乐

3、观。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计算机技术投资和生产率水平提高之间甚至存在负相关性。这一现象即被称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之谜”,也有人称之为“信息悖论”。这一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严重滞缓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每一个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意向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这一悖论带来的困境:一方面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带来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就是实实在在的失败的前车之鉴。那么,目前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究竟都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由于缺乏统一、全局的IT战略规划,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一些地方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形成了很多在权力保护下的信息孤岛,缺乏

4、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并且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例如,我国不少企业20年前就开始实施面向业务操作层面的部门业务电算化,但因为缺乏统筹规划,企业每建立一个应用系统就单独建立一个数据库,这样,不同的应用就拥有不同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商,或者同一厂商的不同版本,或者虽然采用同一个数据库,但各个数据库自成体系,数据之问互相没有联系,编码和信息标准也不一定统一,使得各个应用之间彼此独立,信息不能共享,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因此,尽管企业的这些应用系统提高了部门内部的工作效率,但由于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造成某些重复的填表和对帐工作,还是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从而不难看出,对于企业而言,

5、面对业务重组、裁员、外包、充分授权、扁平化组织和分布式处理等如此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在IT战略规划修订时,如何精确保证IT战略和企业业务战略的一致,普遍缺少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其次,信息化建设领导者错位,IT应用方案和企业业务需求之间逻辑错位,导致IT对业务支持不足,甚至背道而驰。过去的信息化工程是在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主导下进行的,而不是经济专家或管理专家主导的,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从技术的视角去关注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等,较少聚焦在IT战略和组织战略目标的互动上,较少考虑信息技术如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避免风险,如何创造新的业务和市场,他们和管理层沟通缺少通用的语言(非IT专业术语),因

6、而不可避免地和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目的脱节,而随着设备更新的加快,许多早期的工程只剩下一堆摆设,管理层看不到在IT上的投资回报,这又导致信息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忽略利益冲突。由于企业要考虑和关心的利益非常广泛,在任何一个IT战略决策中,都会不可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者包括部门利益之间的冲突。所以,即使管理层要努力承担责任,企业任何时候的任何决策都会招致某个或多个群体的不满。一些管理层在做出IT战略决策之前,没有仔细考虑每一个方案会影响到哪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更有甚者把信息化当作一种政治资本。那些开始看起来能为公司带来最大利益的最佳方案,也许会为公司带来最严重的后果。因此管

7、理者必须懂得信息系统给组织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相关领导需要仔细地考虑,当引进信息系统并产生效益的同时,还可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信息系统是否能够给组织各级领导的工作带来影响?组织的工作流程是否需要变化?会不会引起人员空闲等等。 第四,重硬件购买,轻软件和咨询服务。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缺少专业分工,基本是自建、自用、自我服务,不愿花钱买专业化咨询、专业化软件开发、专业化服务,从而造成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而发达国家的大型应用系统不但花钱买这三项专业化的建设服务,而且还买运营服务。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在信息化投入中,软硬比例失调,软件加服务的投入与硬件投入的比例为二八开,其中集成与安装的比例约810

8、;软件开发的投入约1012;80的资金是用于硬件购买。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发达城市信息化投入一般为七三开,70用于软件和服务,购买硬件为30。 的确, IT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如果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就能够(或容易)取得信息系统的成功。换言之,如果信息系统建设不成功,多半是因为没有采用最新的技术。但是,我们不断地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些企业尽管不断地试图采用最新开发技术,然而它们的信息系统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只采用成熟的技术并不能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的成功。12研究内容与方法 如上所述,目前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导致大量信

9、息化案例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企业IT战略与业务战略相脱离,孤立地考虑信息技术与商业价值,即企业购买顾客化的商务方案、应用软件和其他能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时,简单的认为利益就在技术之中,投入技术就会魔幻般地带来利润增长。更深入地说,“信息悖论”的产生并不是来自技术方面,而是来自信息技术没有被合理地运用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业务目标存在的多变性,给IT目标与其的匹配带来了很大困难。 本文旨在参照SAM、COBIT41模型等理论工具,通过对企业业务战略和IT战略、二者匹配度量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相关步骤、方法,帮助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尽可能的缩

10、小企业IT战略与业务战略之间的鸿沟,有效实现战略匹配。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收集并研究国内外对n与企业战略匹配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对比分析,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访谈调查法。通过与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讨论,深入分析该领域理论现状及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改善论文思想、方法。 实证分析法。通过对作者所参与的新海电信公司(化名)信息化项目的实地深入研究,了解企业信息化的方法及实际遇到的问题、系统表现等,以案例方式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论证。13研究成果 论文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为目的,提出了一个帮助企业实现

11、l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的实施框架,包括:实施战略匹配的步骤;从目标、过程两个层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工具,自顶向下来实现IT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匹配;采用匹配成熟度模型帮助企业了解现状,同时由底向上运用功能度量、性能度量等定量指标对各过程的匹配程度进行度量、评价,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本质,并动态驱动上一层目标的实现与改善,进而帮助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尽可能的缩小企业IT战略与业务战略之间的鸿沟,有效实现战略匹配,使IT真正成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实现业务目标的强有力武器! 本文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理论知识及实践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实现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的实施框架,包括战略匹配前期调研分析

12、及准备、从两个层面实现匹配以及度量并动态促进匹配不断改善的评价方法。 2提出从目标、过程两个层面实现战略匹配的思想,并结合现有理论方法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工具来实现各层面的匹配:对于目标层面的匹配,主要选用了关键成功因素法(特性因子图)、战略集合转移法等工具;对于过程层面的匹配,从IT目标角度来说,主要使用COBIT中提供的有关连接IT目标、过程的自顶向下定义的方法;从业务流程角度来说,主要结合BMP、Porter价值链理论,将IT技术融入企业的价值链体系,同时,为第五章使用功能度量指标、性能度量指标进行评价提供基础。 3提出度量并动态驱动匹配改善的评价方法,通过对COBIT度量指标的研究,将其

13、总结归纳为时间、数量、百分比、金额等方面的定量指标,并与Jerry Luftman战略匹配成熟度模型中的六个标准进行了映射,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主观到客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具体细化。其中,针对业务、技术人员分别采用匹配成熟度模型帮助企业了解现状,同时由底向上运用功能度量、性能度量等定量指标对各过程的匹配程度进行动态衡量、评价,与分层匹配形成闭环,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案。 4通过对作者参与两年多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说明了本文提出理论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同时也总结了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些方法,对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参考价值。14研究思路 本文

14、分七部分予以阐述,主要研究思路如下: 第1章:阐述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对本文研究内容、框架的简要介绍。 第2章:旨在对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的国内外相关理论予以介绍,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主要包括业务战略、IT战略及其关系;战略匹配概念、相关研究成果。 第3章:本文的核心章节之一,概述本文的战略匹配实施框架,旨在为企业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战略匹配方法、步骤,并论述了实现战略匹配要进行的前期调研及准备,主要包括企业诊断、确定信息化需求及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内容。 第4章:本文的核心章节之一,旨在阐述如何在目标、过程层面采用特定的方法实现战略匹配。 第5章:

15、本文的核心章节之一,旨在研究如何选择、建立度量指标对各层面匹配予以度量、评价,进而动态促进匹配改善的实现。 第6章:通过对一个作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两年多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印证本文的战略匹配实施框架。 第7章:对本文进行总结及展望。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21业务战略、IT战略及其关系的相关论述 211信息化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前文所述,目前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经研究表明,导致大量信息化案例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企业IT战略与业务战略相脱离,孤立地考虑信息技术与商业价值,即“信息悖论”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来自技术方面,而是来自信息技术没有被合理地运用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及企业业务的结合。有些企业没有从实现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总体规划,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缺乏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步骤和目标。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是信息技术仅在局部环节处理上提高了效率,其他部分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反而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初期。 第二,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的战略和企业业务结合以实现企业的商业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