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走进微观(备作业)(原卷版)(沪科版)

上传人:逸向 文档编号:480758441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走进微观(备作业)(原卷版)(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1.1走进微观(备作业)(原卷版)(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1.1走进微观(备作业)(原卷版)(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1.1走进微观(备作业)(原卷版)(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1.1走进微观(备作业)(原卷版)(沪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走进微观(备作业)(原卷版)(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走进微观(备作业)(原卷版)(沪科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而优 教有方11.1 走进微观一、单选题1在下列科学家中,对发现电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A卢瑟福B阿伏加德罗C汤姆孙D道尔顿2关于分子、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B原子就是分子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D分子的直径约1mm3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首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孙B分子是微观粒子中最小微粒C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4当下“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仍不能放松警惕。以下关于“新冠病毒”及微粒尺度按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原子、夸克、质子B新冠病毒、原子、质子、夸克C原子、新冠病毒、质子、

2、夸克D原子、质子、夸克、新冠病毒5微观粒子都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按照人们探索微观世界形成的认识,下列微观粒子中尺度最小的是()A电子B原子C原子核D分子6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A关于分子结构的理论B关于原子结构的理论C关于原子核结构的理论D关于电子结构的理论7如图各个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ABCD8按人类发现原子结构的历史顺序对以下四种原子型进行排序,正确的是()不可再分的颗粒葡萄干蛋糕模型电子云模型行星模型ABCD9如图所示,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3、是A原子是由原子核、质子和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是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10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图中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A质子和电子带同种电荷B所有原子核的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C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D所有的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二、填空题11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且带负电的粒子叫_,这表明原子可以再分。_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其形状非常类似于“太阳系”。而原子核由_和中子构成。12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

4、。在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如图A是_提出的原子模型“枣糕模型”,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表明,图B的“核式模型”是_的。(正确/错误)13分子是由_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_组成的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比原子小的多的带_电的电子,从而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带有_个电子14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_.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_电的原子核和

5、带_电的核外电子构成(2)以氢原子为例,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图_(甲/乙/丙/丁)151909年,著名科学家_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16研究发现冠状病毒的大小是纳米尺度的,而细菌是微米尺度的,所以冠状病毒颗粒比细菌颗粒要_(选填“大”或“小”)得多。若把原子、原子核、电子看成球体,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0 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4m,电子半径的数量级约小于10-9 nm,三者按尺度从小到大的排序是_。1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如图所示。(1)_(填图中的人名

6、)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这个观点_(填“正确”或“错误”)。(2)_(填图中的人名)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 这个观点_(填“正确”或“错误”)。(3)_(填图中的人名)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_(填“正”或“负”)电荷的原子核和带_(填“正”或“负”)核外电子构成。18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有极少部分粒子被弹了回来根据上述现象,推测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有:(1)_、(2)_、(3)_

7、三、实验题19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_1909年,著名科学家_在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以氢原子为例,下面的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_A;B;C;D(3)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成果也正是许多哲学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渊源20如图1所示,是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

8、弹了回来。(1)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2)1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_;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_模型。这种方法叫_(选填“控制变量”或“建构模型”)法;(4)根据以上的现象分析,以氢原子为例,正确的模型是图2中的_。21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人类曾做过许多猜想,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1)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内部是由带正电的_和

9、不带电的_组成的,这两种粒子统称_;(2)真理的得出经历了前辈的艰辛探索,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这两个观点是_(填“正确”或“错误”)的;(3)如图甲是卢瑟福用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卢瑟福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_模型,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_模型。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初二阶段,我们学习过的物理模型有_(举一例)。22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

10、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

11、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之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23汤姆生在1898年提出: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之中,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均匀镶嵌其中。汤姆生的这个原子模型我们称之为_(选填字母)。A葡萄干蛋糕模型B行星模型C电子云模型卢瑟福在1909年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把带正电的氢原子核(又称粒子)射向厚度为10-6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前进,而平均的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从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进行推理:在粒子进入原子后,由于电子的质量只有粒子的,它对粒子的影响如同灰尘撞枪弹。而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粒子穿过原子时受到各方向正电荷对它的斥力会相互平衡。基于以上推理,对于“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的现象:均匀镶嵌的电子_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匀分布的正电荷_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选填“是”或“不是”)因此,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理论_(选填“能”或“不能”)解释上述现象。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