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071817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 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 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 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 性2规范性3公开性公平性集群性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 自

2、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 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 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 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 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 阶段性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现代 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 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

3、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 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 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 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 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 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 练实践.第二章: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 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 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

4、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 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第三章: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 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 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 技的过程中。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 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 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

5、及时的检查评价。 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 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 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 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训 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 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6、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第四章: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 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 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 趋向。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 的合理结构

7、。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 和行为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 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 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23有效控制原 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 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

8、 练控制的必备条件。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 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24系统训练原则:是 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 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 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科学基 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

9、的 周期性特征。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 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 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训练学要点:A 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 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 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 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

10、选择相应的 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 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 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 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第五章: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 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 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

11、、 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 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 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 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 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 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 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

12、有信息化特 点、具体定量化特点。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 检测信息一评定结果一调控信息一教练员指导。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 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 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 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 手段一运动员训练一评定标准一教练员指导一一=训练程序、训练手段。4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 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

13、方。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运用完整训练法作用: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 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 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 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一一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 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一一作用:通过严

14、格的间歇训练过程, 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 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 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 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 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 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 习的训练方法。 一一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

15、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 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 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 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 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 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 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一一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 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

16、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 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 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 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 训练方法。一一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 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 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 利于全面身体训练。一一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 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 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