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阻及其测温原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059448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电阻及其测温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热电阻及其测温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电阻及其测温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电阻及其测温原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工业应用中,热电偶一般适用于测量500C以上的较高温度。对于500C以下 的中、低温度,热电偶的输出的热电势很小,这对二次仪表的放大器、抗干扰措 施等的要求就很高,否则难以实现精确测量;而且,在较低温区域,冷端温度的 变化所引起的相对误差也非常突出。所以测量中、低温度一般使用热电阻温度测 量仪表较为合适。1、热电阻的测温原理与热电偶的测温原理不同的是,热电阻是基于电阻的热效应进行温度测量的,即 电阻体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因此,只要测量出感温热电阻的阻值 变化,就可以测量出温度。目前主要有金属热电阻和半导体热敏电阻两类。 金属热电阻的电阻值和温度一般可以用以下的近似关系式表示,即

2、Rt=Rt01+a(t_t0)式中,Rt为温度t时的阻值;Rt0为温度t0 (通常t0=0C )时对应电阻值;a 为温度系数。半导体热敏电阻的阻值和温度关系为Rt=AeB/t式中Rt为温度为t时的阻值;A、B取决于半导体材料的结构的常数。相比较而言,热敏电阻的温度系数更大,常温下的电阻值更高(通常在数千欧以 上),但互换性较差,非线性严重,测温范围只有-50300C左右,大量用于家 电和汽车用温度检测和控制。金属热电阻一般适用于-200500C范围内的温度测 量,其特点是测量准确、稳定性好、性能可靠,在程控制中的应用极其广泛。2、工业上常用金属热电阻从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来看,大部分金属导体都有这

3、个性质,但并不是都能用作测 温热电阻,作为热电阻的金属材料一般要求:尽可能大而且稳定的温度系数、电 阻率要大(在同样灵敏度下减小传感器的尺寸)、在使用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稳定 的化学物理性能、材料的复制性好、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要有间值函数关系(最好 呈线性关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热电阻材料是铂和铜:铂电阻精度高,适用于中性和氧化性介 质,稳定性好,具有一定的非线性,温度越高电阻变化率越小;铜电阻在测温范 围内电阻值和温度呈线性关系,温度线数大,适用于无腐蚀介质,超过150易被 氧化。中国最常用的有R0=10Q、R0=100Q和R0=1000Q等几种,它们的分度号 分别为Pt10、Pt100、Pt10

4、00;铜电阻有R0=50Q和R0=100Q两种,它们的分 度号为Cu50和Cu100。其中Pt100和Cu50的应用最为广泛。3、热电阻的信号连接方式热电阻是把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阻值变化的一次元件,通常需要把电阻信号通过引 线传递到计算机控制装置或者其它一次仪表上。工业用热电阻安装在生产现场, 与控制室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热电阻的引线对测量结果会有较大的影响。 目前热电阻的引线主要有三种方式1二线制:在热电阻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来引出电阻信号的方式叫二线制:这 种引线方法很简单,但由于连接导线必然存在引线电阻r,r大小与导线的材质 和长度的因素有关,因此这种引线方式只适用于测量精度较低的场合

5、2三线制:在热电阻的根部的一端连接一根引线,另一端连接两根引线的方式称 为三线制,这种方式通常与电桥配套使用,可以较好的消除引线电阻的影响,是 工业过程控制中的最常用的引线电阻。3四线制:在热电阻的根部两端各连接两根导线的方式称为四线制,其中两根引 线为热电阻提供恒定电流I,把R转换成电压信号U,再通过另两根引线把U引 至二次仪表。可见这种引线方式可完全消除引线的电阻影响,主要用于高精度的 温度检测。4、热电阻的结构形式和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相类似,工业上常用的热电阻主要有普通装配式热电阻和铠 装热电阻两种型式。普通通装配式热电阻是由感温体、有锈钢外保护管、接线盒以及各种用途的固定 装置级成,安装固定装置有固定外螺纹、活动法兰盘、固定法兰和带固定螺栓锥 形保护管等形式。铠装热电阻外保护套管采用不锈钢,内充高密度氧化物绝缘体, 具有很强的抗污染性能和优良的机械强度。与前者相比,铠装热电阻具有直径小、 易弯曲、抗震性好、热响应时间快、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对于一些特殊的测温场合,还可以选用一些专业型热电阻,如,测量固体表面温 度可以选用端面热电阻,在易燃易爆场合可以选用防爆型热电阻,测量震动设备 上的温度可以选用带有防震结构的热电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