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阅读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0588463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文本阅读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文本阅读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文本阅读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文本阅读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文本阅读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文本阅读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文本阅读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文本阅读的理解中渗透学生的发展,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疑”当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来自于怀疑的开始。有了问题,学生就要探索,就要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它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题目,从关键处人手,抽丝剥茧般地层层击破,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课文,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根据题目,就能挖掘出如下问题(1)课文中讲了谁到哪里去盗火?怎样盗的?

2、(2)课题中为什么用“盗”,而不用“取”、“借”等词语?对于学生产生的话题,要引导整个课堂教学,开拓一个崭新的面貌。学生们对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对作者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无不拍案叫绝。 在课堂上,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提问,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思考、提问、感悟的有机结合。 如四年级上册中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最后有这样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文末显然不是在写人物了,却是在描述李时珍居住的古寺外的环境。然而这与本文的中心人物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冒险尝药草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显然,这样的疑问为启发学生思考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升华人物形象做

3、了极好的铺垫。 二、“异”为核,引导学生挖掘教材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能让学生以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思维路线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认识和结论。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指导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同学问开展不同看法的辩论,打破了学生常规的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生活体验,从而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上来。 我最喜欢在新课引入时进行这样的练习,老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学会去质疑课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根据课题的意思,想象文章会写些什么。我常常在短语式的fEN引入时,只给学生们出示修饰语,让孩子补充短语。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

4、先出示“难忘的( )”,让学生口头填空,再揭示书上的答案“难忘的(一课)”,通过这样的小小训练,既发展了孩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提升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学生的思想已经表明了他们的阅读理解都是真实的。珍惜学生的阅读体验,关心学生的发散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新色彩。 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来理解问题,这样,思维往往会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面貌,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很多实例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很好的素材。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中,按照常规思维就是把苹果从上往下切,而小男孩却别出心裁地拦腰切下,发现了一个“五角星”,这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但愿人长久中的苏轼从个人的“

5、埋怨”中,对月抒怀,想到天下人“悲欢离合”,又逆向而思,寄情于月,使自己得到超脱,留下了千古绝唱抓住这些素材,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新的解读,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举措。 三、“探”为道,助力学生知识体验 教学是使知识内容和个体心理发生碰撞的独特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应该是追求知识或是创造知识的过程吗?从米德解释创造力时的观点来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充分发掘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从而激发和保持儿童的创新欲望,并让他们获得创新成功的体验,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其中凿井法的中部、两端和“人字形”设计,就是给学

6、生尝试创新,获得间接创新体验的好教材。课堂上,我利用简笔画给学生出示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以及青龙桥附近的山势,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在那些地方修筑铁路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让大家分小组确定所要解决的对象,并着手利用“图纸”画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随后组织的交流中,逐一把同学们的方法进行对比、纠正,看哪种方法“又好又快”,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让人想不到的是学生依靠实物投影交流结果时,个别学生就提出了問题:为什么采用了“中部凿井法”,缩短了隧道的工程呢?有学生的“图纸”上只画了一口竖井,而另一组的学生却画出了两口竖井。到底哪一组的想法合理呢?我建议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查一下资料。 交

7、流课上,我就让大家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有的同学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说:“隧道施工时,竖井施工效率很低,只相当于两头并进施工方式的30%50%。”还有的同学查到了新编上下五千年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文中提出了他因地制宜,运用了中部凿井法,扩大了作业面。根据资料提供的数据,学生们进行了计算,结果却是原工期的0.67倍。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这样的结果是否正确?”多数学生认为:“无论是否正确,起码能够说明一口竖井不可能使隧道工期缩短一半。”这时,画出两口竖井的那个小组的同学才如释重负。后来,还有同学在2006年第15期的读者中,查到了严介生的一篇文章詹天佑“历任其难”筑京张,文章介绍了詹天佑在施工过程中确实打了两口竖井。 试想,这样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靠教师板画、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相比,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呢?其实,像这样的知识点教材中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精心设计,就能成为让学生获得创新体验的好教材。 应该看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是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目标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需要在我们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总结出来,不断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