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规划史考试提要及答案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4MB
约27页
文档ID:480462108
规划史考试提要及答案_第1页
1/27

有关考试的说明一、 内容提纲1. 默写《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原文中关于城市规模、城市等级等方面的段落,总结营国制度的核心思想答:(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王室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稚,城隅之制九稚”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认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认为诸侯之制,环涂认为诸侯经涂,野涂认为都经涂”(2)核心思想:① 城邑建设体制——划出了王城、诸侯城、地方一般城邑 ② 礼制营建制度——制定了三级不同的城市制度依爵位、尊卑而定的营建等级制度, “各位不同,礼亦不同”③ 城邑规划制度——提出了从王成到诸侯城的体系规划 2. 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城市的形制阐述城郭之制(图文并茂)答:城郭之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城市防御模式,其产生的因素是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城郭之制的核心思想城是郭(廓也)落在城外,是城外的防御设施城与郭配置,城的功能即变为卫君功能,而郭重要为守民周代为城郭之制的成熟期,出现了非典型的城郭之制初期的城郭关系(位置)内城外郭:曲阜鲁城、淹城城郭并置:郑韩故城,燕下都,齐临淄,燕下都城郭分设:赵邯郸3. 图解秦咸阳,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1 秦咸阳城市建设特点 1. 1接近方形,分布于渭水两侧 2.2以北部咸阳宫为中心,多个宫殿环行的城市结构摒弃城郭防御体系,用京畿制代替,摆脱礼制的束缚2.3具有一定的功能分区:2.4应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象天法地2.6新建皇家林苑(上林苑)2.7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4. 图解汉长安,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特点:① 汉承秦制,以宫殿为核心组织城市的整体结构② 沿袭城郭制度,形制和布局附会《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12城门③ 沿袭并完善京畿制度,发展更大范围的区域规划④ 用“象天法地”的天人观体,体现君权至上的规划思想⑤ 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区等功能混杂在一起,缺少统一规划5. 解析汉长安的三辅地区的区域规划思想1)三辅地区内区域规划体系:京城——陵邑(7)——郊县(50多个)(2)功能构成:① 京城:帝王驻地,空间格局采用以宫殿为核心多个宫殿共存的京畿格局② 陵邑:帝王陵墓驻点发展成的小城市,入住六国王子第及王室贵人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③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为京城提供物资3)交通体系:长安“八水”为三辅重要交通干线,构成该区域的经济带。

6. 图解曹魏邺城,并阐述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城市特点 ①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功能分区明确② 初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③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④ 里坊划分统一,比秦汉时期更完善⑤ 集中设市,独立于手工业作坊城市意义:① 1 邺城的建设在在城市的居、游、住、行等社会功能方面的新突破,成为我国二至六世纪都城建筑的典范② 2 “前承秦汉,后启隋唐”;邺城总结了汉代长安、洛阳的城市建设经验,针对这些都城宫殿、民居杂处、城市功能弱小的局限性,以中轴线为界,明确了城市的结构,宫殿区集中,居民区扩大,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规整划一,开创了都城建设的棋盘格局曹魏邺城对北魏前期都城平城和后期的洛阳都、东魏的邺南城等有深刻影响可谓“前承秦汉,后启隋唐”7. 图解北魏洛阳都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特性① 采用郭城——内城——宫城三城相套布局方式,平面呈一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筑围墙② 宫城居中,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体现尊卑关系和礼制营国制度的南北空间序列轴线,全城呈中轴对称格局。

宫门闾阖门的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测分布司徒府、太尉府等高级官署和太庙、太社等寺庙坛社③ 秉承城郭之制,内城以政治活动区,郭城以市(大市(城西)、小市(城东)、四通市(城南门外))为核心形成经济活动区④ 里坊管理严格,制度更完善⑤ 继承营国制度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井田方格系统城内重要道路都和城门相通,道路成方格形⑥ 城北面有三座小城,各有城垣,连接为一组建筑,是城市的重要军事基地8. 图解南朝建康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城市规划特性① 城市通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② 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放弃严格的南北轴线关系,而是追求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的“天人合一”观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③ 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④ 城中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是后朝开放的街巷制布局方式的一种启示⑤ 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9. 图解宋东京,并阐述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的一个转折点1城市总体布局及特点 1.1三重近方形城墙:罗城——内城——宫城宫城居中,每重城墙外围都有护城河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居城市中心,为正方形,有城墙和城壕;四周开门,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宫城四角建角楼,城内建宫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城墙外有宽阔的城壕;东、南、北三面各三个门,西面一个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重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重要作防御之用南、西面有五门,东、北面有四门,均涉及水门(6座);城门设瓮城,城墙外有宽阔的城壕1.2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道路成井形,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重要干道,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组成重要道路“御道”四条:从宣德门至南薰门;从宣德门向东至土市子,向北至永泰门;从州桥向东经丽景门(旧宋门)到朝阳门(新宋门);从州桥向西经宜秋(旧郑门)至顺天门(新郑门)1.3用街巷制居住方式取代传统管理严格的里坊制,自由商业街取代集中设市的传统做法,商业与全城居住区结合城市形态较为自由自由的商业街和开放的街巷促进了开封文化的繁荣及市民生活的丰富性,公共设施不断完善1.4四水灌都,呈现“汴京八景”2、宋东京城市建设创新点2.1严格的里坊制被打破,变成了开放的多功能的街巷空间2.2自由商业街取代集中设市的传统做法,产生居住与商业相结合的功能互补模式2.3防御设施加强这种革新为后朝所继承,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也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封城面貌体现了由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而引发城市面貌的改变,城市面貌的改变又反作用到市民生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2.4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10. 图解元大都,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元大都的规划特点① 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 ②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③ 有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④ 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⑤ 以水面为中心来拟定城市的格局,反映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色⑥ 开创了在市中心设立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的先河11. 图解明清北京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1明代时期对元大都的改造措施及成果1.1择中立宫,展拓南城,调整宫城处在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1.2根据营国制度“左祖由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连成一体,构成宫前社区,以宫城社区为核心,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1.3改革旧皇城与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皇城为核心。

城内其他功能分区均环宫城罗列,以太液池作宫之别苑依附于宫西,并且有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市”之制,别于宫城北门外置“后市”(宫市),以烘托宫城的主体地位1.4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规划宫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使整个宫城规划结构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1.5南拓外城,吸取明南京的成果,将重要文物官署布置在皇城广场走道两册,形成重要重要官署区,于宫联成一体,以显示君主专制政体之特色1.6强化中心区的地位,丰富城市中轴线空间2城市整体布局 2.1由内城和外城两大部分构成内城又形成三道城墙,整个城市形成四重城墙2.2以宫城为核心,组织南北中轴线,形成整体规划的主轴线.北京:正阳门—中华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殿(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坤宁门—地安门3清代北京清代时期北京的城市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分10个居住坊内城的一般居民迁至外城,满族人住内城,为王亲贵族府第以及八旗营房清雍正、乾隆后在北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仓库集中在城市东部,商品流通运送由城东的大运河承担;城市除原有的佛教寺院外新建了一些喇嘛庙4明清北京城市特点 4.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4.2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导致宏伟壮丽景象;4.3北京城市的街道,基本是以元大都为基础;4.4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12. 阐述1840年前北京城市形制发展变迁及演变历程要点综述:从元代的元大都的城市形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改造后的形制及特性元代——元大都性质:北宋定都城,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区位:元大都位于现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围绕,东南为沼泽西南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东北及西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口的峡谷,通往蒙古高原及宋辽大平原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形成为军事要地一直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城市规模与形制:外城称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总体特性:①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②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③以水面为中心来拟定城市的格局,反映民族特色④开创了在市中心设立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的先河明对元大都的改造措施及成果A本营国制度择中立宫之制,展拓南城,以调整宫城的规划为止,是值得一处在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B据英国制度“左祖由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连成一体,构成宫前社区,认为宫城社区之前导,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C改革旧皇城与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皇城为核心。

城内其他功能分区均环宫城罗列,以太液池作宫之别苑依附于宫西,并且有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市”之制,别于宫城北门外置“后市”(宫市),以烘托宫城的主体地位2分)D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规划宫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使整个宫城规划结构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明清北京城市特点① 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② 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可以,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③ 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④ 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