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480419969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种树郭橐驼传 【学习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明确本文的中心,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重点难点预测】: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具】多媒体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2.

2、体裁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寄托,言:说的道理。这种体裁是假借某个故事(有的是拟人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或讽刺社会现象的,它深入浅处的把某个深奥的道理,或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特点:结构简短,形象鲜明,善用比喻、拟人、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 本文: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3.写作背景: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

3、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 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大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大意,借助课下注解,独立完成文言知识积累题目,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二、导入新课: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

4、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三、诵读作品,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第一段:交代郭橐驼名字的由来 1.本段写什么? 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 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3.重点字词: 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人:乡里的人。) 名我固当。(名:取名,名作动。固:本来;当:恰当。)

5、 因舍其名。(因:于是。) 第二段:郭橐驼种树的特殊技能 1.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争迎取养。 B.高超不怕“移徒”,“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面描写 3.重点字词: 驼业种树 以为业 或迁徙,无不活 即或 早实以蕃 结果,名词作动词 相当于“而” 表递进 第三段:畅谈种树经验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植木之性其筑欲密” 2.他认为种过后应采取什么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3.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4.其

6、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观其疏密” 5.本段用了什么方法? 对比、映衬 6.本段分几层意思?(自己、他人) 7.重点字词: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相当于“来”;致:尽的意思,使动 使发展到尽头。性:本性 凡植木之性 性:方法 其本欲舒 本:根 其莳也若子 也:表停顿语气 子:名作动,对待子女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使之高大,使之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使动,使结果早,使.结果多;而,连词,表递进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 用指甲抓破,名作动,肤:这里指树皮,以:表目的,“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地 名作状

7、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不若我 为何能 (宾语前置) 第四段:官府繁政扰民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祸呼、鼓、聚、击、召 3.“他植者”的种树与“长人者扰民的有何相通之处?(对比) 根拳而土易 虽曰爱之, 促尔耕 勖尔植 督尔获 旦视而暮抚 其实害之; 已去而复顾 虽曰忧之,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爪其肤以验 其实仇之。 摇其本以观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4.重点字词: 官:名做动,做官 长(人者):管理。 烦:使动,使繁多 祸:名做动,造成灾祸 聚:使动,使之聚合。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8、?使繁衍 使安顿 病:穷困。类:类似。 第五段:问者意外收获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主题: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五、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