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0382320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3、学会欣赏对联。【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教学安排】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

2、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二、对联常识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1、什么是对联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

3、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2、 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2)词类相同 (3)结构相当 (4)意境相合(5)平仄相对。赏析:辞旧岁再创千秋业;过新年更上一层楼辞旧岁 动宾结构 过新年动宾结构千秋业偏正结构 一层楼偏正结构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相同的位置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1)平仄相异,仄起平收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简单地说“平”是第一声和第二声; “仄”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关于对联的平仄,太复杂,同学们只需记住这点就可以了。(2)对联的书写、张贴:上下联竖行书写,从上到下。张贴时,

4、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三、巩固练习: 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文科试题,其中 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下面几种答案都比较好,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A胡适之 B祖冲之 C韩退之 2、鲁迅先生去世后,有人写了一副挽联,其中巧用了鲁迅的小说集名。请请你补全对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3、写一个简单的对子上联:望梅止渴 下联:缘木求鱼 画饼充饥四、对联欣赏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知识,我们进入对联的欣赏。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 不少文人骚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为

5、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佚闻趣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对联的妙处:1、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合字联)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友,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弈棋联对。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虽然表面没说,心中可不服,总想找机会难一难佛印。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了来拜访苏东坡的佛印和尚。佛印彬彬有理地问:“轼兄在家吗?”苏小妹对佛印的问话置之不理,却要佛印先对一副对子:“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此联是个很巧妙的拆字拼字联,“僧”是“ 人曾”相拼,“佛”是“人弗”相连而成,而其中又暗藏不恭。佛印见小妹一脸得意的神态,不由得有意讥讽,便脱口对道:女卑为

6、婢,女又可称奴”.五、挑战1.初级挑战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树边红雨,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2.终极挑战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下联】:人安乐民安乐人民安乐。 (天回春地回春天地回春。)六、作业据传说,北宋时的苏东坡,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至夜半,吟出一上联,“半夜二更半”,要三个儿子对 出下联。虽然只有五个字,难度却很大:“首尾必须同字,前后意思要一样。结果第三个儿子苏过最聪明,对曰:“中秋八月中。”学生试对下联。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