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03545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所谓校本教材就是以校为本,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自 己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为 基础,自行开发出来的特色课程。能否开发好校本教材,不 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也关系到课程改革的 成败。一、注重体现学校的传统与特色每一个学校由于办学历史、环境、师资及管理方式的不 同,必然形成各自的传统,校本教材的编写应继承和发扬学 校的光荣传统,体现学校特色。我校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普通小学。国学、艺术、体育是我们的传统与特色。学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校本教材 的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的编写体现这一特色。二、注重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校本教材的编写并不是盲目的、

2、随意的,而应是通过精 心设计方案,扎扎实实的、通过反复论证的。我校校本教材 的编写要特别注重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做到理论研究与 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我校有许多老师曾参与各级教材的编写及一些课题的 研究,这是个非常好的基础。如果校本教材的编写以课题研 究为依托,这样校本教材的编写则会原则、目标明确,操作 符合规范,再加上专家的指导、理论上的支撑,会使教材更 具有教育性、可读性、校本性。三、注重深入一线进行调研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对于他 们的深入了解是编写好校本教材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编写 校本教材的领导小组和相关负责人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 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他们目前的

3、认知水平、对不同课程的 喜好程度等等;其次要深入教师,了解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对目前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校本 教材的编写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等等。深入的、合理的调 研,是编写校本教材的重要前提。四、注重发挥教师作用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的领会、实施情况,也取决于对新开发课程的领会、实施情况。教师既是校本教 材的实施者,也应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在研究、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校行政 领导和教研室主任人人参与,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有学校行 政、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班主任代表等参加的课题研究组。 通过明确课题

4、目标、研究重点、研究原则,发动人人参与校 本教材的资料收集、编写工作。要求教师积极出点子,共同 确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文成文形式,讨论形成低、 中、高段的教学内容,在课题组成员的征稿、组稿后,形成 校本教材初稿。其次,要求每位教师校本教材进行试教,要 求教师写出教学后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这样,通 过一个阶段的试教,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实际,更利于教师 教学。第三,反复修改,再次定稿,正式成为校本教材。通过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不仅能充分发挥教 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使校本教材更贴近学校实 际、教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使校本教材教学富有实效, 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校本”性

5、、实效性。五、注重促进学生发展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 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主 要看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能否主动、和谐、全面 地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学 生个性的培养。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立足学生的主体发展,做到目 标设置多样性、内容选择自主性、课程评价灵活性。在目标 设置上,既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目标、德 育目标,体现多样性;在内容选择上,只需要有每学期要求 完成的大致要求,没有强制完成的具体要求, 体现了自主性; 在课程评价上,既可以通过学生的平时考核来评价学生,也 可以通过考试考核来评价学生;还可以评价学生的其他能 力,体现灵活性。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情感等诸方 面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不是一种短期的个人计划,而是 一种长期的集体设计。校本教材只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教 材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性,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教材 在修订中不断加以完善,才能真正体现出校本教材的本校特 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