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博三札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0281782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讀上博三札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讀上博三札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讀上博三札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讀上博三札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讀上博三札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讀上博三札記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正式出版發行已有一段時間,筆者在學習過程中,曾作札記數則,今將舊作幾則稍作補充,以就教於大方之家。 1.仲弓簡4、26:“憧愚”李學勤先生指出簡4、26可以拼接,並讀為“童愚”。舊作曾讀為“重愚”1。最近發現古代多有“憧愚”之語,如大戴禮記千乘:“作起不敬以欺惑憧愚”,史記三王世家:“愚憧而不逮事。”集韻鍾韻:“憃,騃昬也,或作憧。”古書中作“憃愚”者也有,如周禮秋官司刺:“三赦曰憃愚”,淮南子墜形:“黑色主腎,其人憃愚”。補記:陳偉先生已經指出“憧愚”之讀,見簡帛研究網2005年8月15日竹書&l

2、t;仲弓>詞句試解(三則)。本文因引證範圍稍廣,故暫不廢。 2恆先簡1:或作。有或焉有有。“或”,原釋文指出:“或”,在簡文中是重要術語。它是從“無”派生,先於“氣”、“有”的概念,從文義看,似是一種界於純無(道)和實有(氣、有)的“有”(“或”可訓“有”),或潛在的分化趨勢(“或”有或然之義)。“作”,這裡指“或”的創生。2案:此處之“或”,可參管子白心:“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夫天不墜,地不沉,夫或維而載之也夫。又況於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動也,夫不能自搖(從王念孫說改,下同)者,夫或搖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視則不見,聽則不

3、聞”在白心篇中,“或”是“若然者”,也就是使天維之、地載之者。而且可以發現,在白心文中開始的部分,“天或維之”、“地或載之”中的“或”,並不是一個專門的概念(即不是天由“或”來“維之”,地由“或”來“載之”,“或”只是一個虛詞,意爲“有”,所指不定);而“夫或維而載之也夫”、“夫或者何”中的“或”,由發語詞“夫”引導出“或”,“或”顯然是專門名詞。不過這裏的“或”雖然是專門名詞,可是“視則不見,聽則不聞”,仍然不知其誰。由這一關係可以推斷,白心篇裏作專門名詞的“或”,是因“天或維之”、“地或載之”中的“或”而來的一個概念。恆先中的“或作”之“或”,和白心中“天或維之”、“地或載之”中的“或”類

4、似;而後文的“有或焉有有”(恆先後文還有“有出於或”)中的“或”,顯然同白心後文的“夫或者何”一樣,是一個專門概念。因此,恆先此處是講在“恆先無有”的狀態中,突然有作,然後有一連串的生化出現。對於此處的“或”,恆先未有進一步的説明。但是其思想背景,當和上引白心一段比較接近。不過恆先後文還有“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恆氣之生,不獨有與也,或恆焉,生或者同焉”,似乎還有所謂“生或者”,這一句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恆先後文有“而未或明、未或茲生”,原釋文認爲:“茲”,疑讀“滋”,指“滋生”。“未或明”、“未或茲生”,似指將明未明、將生未生的混沌狀態。牠們都含有“或”字。我們懷疑,原文此段

5、就是講“或”。3案: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有:“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尹文子大道上也有:“今即聖、賢、仁、智之名,以求聖、賢、仁、智之實,未之或盡也。即頑、嚚、凶、愚之名,以求頑、嚚、凶、愚之實,亦未或盡也。”雖然關於古文尚書、尹文子的年代或有所討論,但是“未或”當有較早的來源,應該可以肯定,其意思即是未有。恆先此處的“未或”當也是此意,恐不能認爲是講“或”。 3簡12: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虛清爲一,若寂寂夢夢,清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原釋文讀爲“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虛靜,爲一若,夢夢靜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一”,疑指道。“若”是“和”、“及”之義。“”,此字似可分析爲从水

6、从尗从戈,疑以音近讀爲“寂”。“夢夢”,爾雅釋訓釋爲“亂也”。子彈庫楚帛書有“夢夢墨墨”,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有“濕濕夢夢”,都是形容茫昧不明的混沌狀態。“靜同”,道原有“虛同”,是類似表達。“同”是表示“虛”、“靜”的普遍。4案:“出生”與“作行”皆表示動態,恐應當都屬於“未有”之列,而“出生虛靜”,則恐不辭;而帛書道原說到“虛同爲一”,此處“虛靜”當連下“爲一”斷讀,且“虛靜”似宜讀爲“虛清”5,下文的“靜同”,也宜讀爲“清同”。“”下似有“=”符(但不是很清晰,因竹簡表面似有一長條狀纖維脫落,尚有待檢核原物),舊作疑表示合文,讀爲“寂水”,指出是形容混沌的狀態。董珊先生讀為“若寂寂夢夢”,

7、並指出:“寂寂”是形容不動的狀態,“夢夢”是說昏亂的樣子6,可從。“若”與“而”古通,“若”字亦可解釋為“而”(詳經傳釋詞),因此全句可讀爲“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虛清爲一,若(而)寂寂夢夢,清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7除帛書道原外,文子九守也有可以相參證之語:“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爲一,寂然清澄。” 4簡5:知幾而亡思不天“天”原作“”,廖名春先生指出“”乃古文天字,又見於行氣玉銘、華嶽碑等8。案:“幾”原作“”,字當从“既”聲,而“幾”與“既”古通9,故可讀爲“幾”。“亡”,原作“巟”,“巟”从“亡”聲,可讀爲“亡”,即相當於“無”。馬王堆帛書五行中有:“幾而知之,天

8、也。”而五行說文中有:“聖之思也輕,思也者,思天也”。後世周敦頤通書思說到:“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爲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幾其神乎!”周敦頤雖然提出“無思”為本,但是從其上下文的解釋還是可以看出,他並非提倡絕對“無思”,而是提倡“思”要“知幾”。這種境界,就是聖人思天的狀態了。“亡思不天”,句式可與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的“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比較。詩的意思是思服,所以簡文的“知幾而亡思不天”,即相當於知幾而可思

9、天。 5.恆先簡12:無許極,無非其所;舉天下之作也,無不得其極而果遂案:“無許極”、“無不得其極”之“極”字,原釋文皆釋爲“恆”,其字形分別作“”、“”,字形上部“=”中的左半邊,與本篇其它確定當讀爲“恆”字的“”形(乃“恆”字古文)左半,決不相同,是从“亟”而小有訛變(“=”中的右半邊未从“又”,以致字形與“恆”字古文右半相近)。古代“恆”字與“亟”常難以分辨,本文同在一篇而有所區別,故而可以肯定不是“恆”字,而是“亟”字。此處宜讀爲“極”。上述恒先中有關“極”字的文本,要了解其文意,似可以參考郭店簡性自命出簡8中的:“凡物無不期也者,剛之梪也,剛取之也;柔之約,柔取之也。”“期”字郭店簡作“”,原釋文隸定爲“異”10,袁國華先生指出實乃“其”字11,説是。陳偉先生認爲:簡書中似應讀爲“期”,爲預知、料想之義。12案:讀爲“期”是。廣雅釋言:“期,卒也。”王念孫疏證:“期之言極也。”此處“凡物無不期也者”,當指物各至其終極、極致。關於“剛之梪也,剛取之也;柔之約,柔取之也”,郭店簡釋文【注釋】六:裘按:語叢三四十六號簡:“強之尌也,強取之也。”語與此近。13趙建偉先生指出:“梪”、“祝”音近,訓斷。劉昕嵐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