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练案22师说(2)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0247052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练案22师说(2)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练案22师说(2)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练案22师说(2)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练案22师说(2)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练案22师说(2)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练案22师说(2)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练案22师说(2)新人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案22师说满分28分,时间4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导学号25894151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推崇周制,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而周制之所以被认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尽精微”的。孔子云:“礼云礼云, 玉帛云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这就是强调礼乐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其次,就礼/X )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广大”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则将礼乐看

2、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 、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为建立秩序,为了使这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欲的泛 滥,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 礼与乐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个体的成 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 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 这样, 在由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显

3、现出一种阶梯 式的上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所能 达至的最高境界。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之间,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关系。再次,春秋 晚期,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它 们共同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据此,如果说“乐”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术表征的政治。从以上分析看,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内在的深邃性和饱满性,又具有外在的弥漫性和上升性。就其深邃性而言,

4、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人不能不 乐”(荀子乐论)。就其饱满性而言,它以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 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世界。就其弥漫性而言,礼乐不仅规范人世,也通达自然,从而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其上升性而言,礼乐在世而超越。按照儒家的三世说,人类社会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 顺序进化,其中的“太平世”正是礼乐政治最终实现的时代。据此来看,如果说审美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那么诗、礼、乐、舞等则是它的践履和展开形式。(选自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5、分)(A )A. 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它关照到了人的精细微妙的精神欲求,也关 照到了自然万物的广博深厚的境界。B. 没有礼,则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没有乐,则易导致社会缺少活力;礼和乐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C. 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呈现次第性超越关系,礼境高于诗境、乐境高于礼境, 乐境代表理想政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D. 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使现实世界成为美好世界,从而礼乐基于人性,也使礼 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宇宙精神。【解析】 根据原文“礼与乐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B项中“礼和乐相互补充”错误,应为相互制衡关系。C项,“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呈

6、现次第性超越关系”错,根据原 文第二段,应该是“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根据“它以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世界”, D项混淆关系,使现实世界成为美好世界及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宇宙精神的根 源是礼乐基于人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 文章开头阐释周制、尚文、礼乐,引用论语和孔子的言语进行论证人们推崇周 制的原因以及礼乐和天道自然的关系。B. 文章对礼和乐进行分类,强调礼乐各有特点。进一步论证礼乐分离使得人的成人之 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c.文章谈论儒家政治次第上

7、升的价值序列,多层次多角度进行阐释,“乐”代表了中 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D.第四段在前文论据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诗、礼、乐、舞等是中国传统政XI治的灵魂的践履和展开形式。【解析】 “人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只是说“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 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式的 三段论”,并没有说两者是同步进行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 周朝选择了礼乐作为治国方略,因此周制被认为是尚文的;因为尚文,所以周制被 人们推崇;周制、尚文、礼乐构成一组连续性的概念。B. 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注重刑政

8、反映了儒家政治现实主义的一面,而追求礼乐则反 映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礼乐为现实注入了审美理想。C.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表明大乐、大礼充塞于天地之中,并与之 和谐共存,这是礼乐“致广大”的特征的具体体现。D.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礼乐具有其饱满性,只有将诗、礼、乐、舞等艺术 方式诉诸人间教化,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解析】“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是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会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美好世界,但没有绝对会如此的意思。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9分)|导学号25894152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太守孙坚举阶孝廉

9、.,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 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 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义。 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羡曰:“然则何向而可? ”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 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 ”羡曰:“善。”太祖定 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 .,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 时太子未定,而临葘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

10、公规密谏,前后恳至。魏 书称阶谏曰:“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 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 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 曰:“能。” “大王恐二人遗力邪? ”曰:“不。”“然则何为自往? ”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文帝践阼

11、.,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阶疾病, 帝自临省。后阶疾笃,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为之流涕,谥曰贞侯。子嘉嗣。(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桓阶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 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 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B. 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 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C. 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 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D. 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

12、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 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 /益重焉/【解析】抓住关键词“而” “于是”等进行断句,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推举孝悌之人和廉洁正直之士。陈情表作者李密就曾被举荐为孝廉。B. 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 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C. 阼是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的台阶,用来借指帝位。践阼,是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后指帝王即位。D.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之“崩”。“薨”,是用来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大夫死称为

13、卒”,普通老百姓的死称为“不禄”。【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普通老百姓的死称为“死”。(3 分)(C ) (A桓阶受孙坚的举荐入仕,后来孙坚战死,桓阶为了报答提携之恩,不惧危险,向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表请求为孙坚治丧。B.桓阶劝说太守张羡在官渡之战中支持曹操,并预见了官渡之战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结局。C.毛玠、徐奕为人刚直少同党,对丁仪等不友好,多次出言攻击他们,全靠桓阶调解才保全他们。D.曹仁被关羽围困,徐晃救援未成。曹操想亲征,询问群臣意见,群臣认为非亲征不能解围,唯独桓阶反对。好。【解析】原文表述为“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因此应为丁仪对毛玠

14、、徐奕等人不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5说:译文:“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 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张羡“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关键词“全”“宜”然则” 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2分)(2)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5分)译文:如今曹仁等人处于重重围困之中拼死坚守而没有叛变,确实是因为大王在远方为他们造势。(关键词“贰”“诚”“势”_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 “全”解释为保全,“宜”解

15、“势”释为应该,“然则”解释为既然如此。(2) “贰”解释为叛变,“诚”解释为确实, 解释为造势。【参考译文】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 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 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示参加孙坚丧事, 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 后来魏太祖 (曹操 )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 刘表率领荆州来响 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来尊崇周天子, 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 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 可是刘表响应 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张羡说: “既然如此, 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 “曹公虽然力量弱小, 但依仗道义而起兵, 拯救朝廷的危难, 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 谁敢不服从?现在如 果占据四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 不也行吗?”张羡说:“好。 ”曹 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丞相掾,升任赵郡太守。魏国 初建, 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未定, 临菑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