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术思想一、孔孟之道 二、老庄思想三、墨家学说 四、法家学说五、汉代经学 六、魏晋玄学 七、宋明理学 八、清代朴学一、孔孟之道(儒学)儒:原为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巫、史、祝、卜)――在社会变动中分化: 君子儒(为诸侯执掌礼仪)小人儒(替人办理丧葬礼仪 )――孔门弟子的专称1孔子(前551-前479)鲁司寇 周游列国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论语》 中心思想一一仁仁者爱人”推已及人”—!人之道 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仁者的具体要求: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忠信,行笃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的平等与尊重 完美的道德人格伦理观念:推己及人: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政治思想正名”:按照一定是非标准恢复纲 纪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立信”:政府获得人民信任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反对使用强权暴力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 (自以为是)”2、孟子(约前 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 孔子孙子子思门人 一生未曾做官 《孟子》 亚圣思想核心一一’性善”、 良知”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 养浩然之气”以达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 义”补充 仁 义为为人之 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舍生取义”政治思想 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 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仁政”观念养民3、荀子名况字卿赵人 战国后期齐稷下学宫祭酒 楚兰陵令两大弟子 《荀子》性恶论一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靠后天力量助人为善: 修身” 师法”政治思想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二、老庄思想(道家)道家出世之学,讲宇宙人生 作用偏重于个人, 偏重于个人精神层面儒道之别:儒家入世之学,讲政治教化作用偏重于社会,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1、老子 身世成谜《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摐(一作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 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5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 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谜 传奇色彩的贤人《道德经》与《德道经》 老子思想:道一一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宇宙的原始状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无为自治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辩证法思想:事物自身都包含他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曲则全,枉则正;正复为奇,善复为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可以互相转化 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的策略思想 贵柔”守弱2、庄子名周字子休,宋人《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周嘗爲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 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爲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 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爲孤豚,豈可得乎? 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爲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庄子》(《南华经》)庄子思想核心:自然无为 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以消除物我之间 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 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绝对自由之路:安时处顺 死生如一 内心修养的路径:心斋”—虚以待物,保持虚静之心,无知、无欲、无情 坐忘”一一形忘我三、墨家学说墨与儒一一战国两大显学 墨子翟 鲁人 弃儒创墨墨家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 节葬 节用 非乐 非命 尊天 明鬼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 能则下之形式逻辑:提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自然科学: 点、线、面、圆的关系 杠杆原理 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四、法家学说韩非 《韩非子》 法家思想之集大成申不害 商鞅 慎到循名责实,信赏必罚”威申令行”术 法 势韩非合法、术、势为一体法:君主法令赏罚严明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重刑少赏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明主治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术:君主驾御群臣之心术、法术 权柄五、汉代经学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始于研究六经《诗》 六艺太学五经博士今文经与古文经隶书 今文学家:董仲舒孔子删订六经为托古改制势:君主之权势,君主必须牢牢掌握《书》《礼》《乐》《易》《春秋》篆书 孔壁藏书尊孔,注重阐发微言大义,为汉朝的大一统寻找寻找理论依据,武帝时立于学官 古文学家: 尊崇周公 重名物训诂 考据王莽改制 立于学官 刘歆 古文经学大师:马融 许慎 郑玄一一郑学 王肃一一王学 南王北郑孔颖达《五经正义》一一南北合一 六、魏晋玄学老庄与儒学的糅合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玄:深奥难测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状态、关系、道理 玄谈”、谈玄”、玄风”以三玄为研究对象:《老子》、《庄子》、《易经》 何晏、王弼: 贵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返本归真,一任自然”嵇康、阮籍:张扬自然主义思想,以老庄反对名教,对抗司马氏效仿者不拘礼教,行为放荡一一玄学之堕落裴頠、郭象:以 贵有”反对 贵无”,力图使自然与名教、儒家与道家统一起来玄学之本质:1以 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与本性之学,透过宇宙万物的现象,探求其本体与本 性宇宙本体:无 形形色色的存在:有 无是有的根据,本是末的根据, 静是动的根据2、人性自然,人应顺其自然,反对模仿与造作七、 宋明理学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说 大道” 道学”1理学的形成:儒学内在的变化 摒弃汉儒琐碎的章句之学,探求 原道”、原性”佛教思想的流行给儒学注入新鲜血液 禅宗心性说胡瑗 砥砺气节”孙复 经世济人”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开理学之先河2、孙复一一张载以气”揭示万物之生灭变化,主张通过努力获得完美的 天地之性”治学目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 关学”3、 胡瑗一一周敦颐其学说源于太极与阴阳五行,以 无极而太极”解释宇宙生成,以 中正仁义”为人生之大道 濂学”4、 周敦颐一一二程(颢、颐) 理:二程学说的核心 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人与宇宙只为一体,知识和真理只在内心,欲明天理,只需识心见性。
洛学北宋 理学四大家”:周、张、二程5、 二程——朱熹紫阳先生 集理学之大成 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以 理”、气”解释宇宙人生,理生气,气生万物理气相合而成人,气中之理,即是人性 气有清浊,性有善恶,所以要居恭持敬,明德修道,以便去浊还清程朱理学” 闽学”濂、’洛、关、闽”四学6、 陆九渊象山先生 心” 人心即是真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与 理”合一,一切知识真理皆在心中7、 王守仁 阳明先生集心学之大成哲学基础: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知行合一 ”:万事万物之理皆在我心中,是为知知表现于行,不行便是不知王学”8、 李贽:极端怪异的思想家《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愤世嫉俗,反对名教,反对专制统治,提倡个性自 由与社会解放,反对泥古崇圣,主张学贵自得 儒家经典非 万世之至论”穿衣吃饭”即 人伦物理”以人性自私反对 存天理,灭人欲”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异端” 妖人”敢倡乱道,惑世诬民”八、 清代朴学朴学:训诂考据之学 质朴之学”乾嘉学派”(一)清代朴学之源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颜元 痛感理学空谈误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1顾炎武 清代儒学第一人,以考古求真为宗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无一字无来历 反对不讲实际学问而空谈性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已有耻,博学于文2、 黄宗羲精于史学研究,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明儒学案》 《明夷待访录》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3、 王夫之《船山遗书》强调 行”是 知”的基础,反对 守其故而不能新” 4、颜元专讲实学的思想家,著述甚少《存学》 《存治》《存性》《存人》 四存之学”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 ”千余年来,率天下人于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也 ”。
二)乾嘉学派文字狱盛行,学者埋头于考据训诂之中1吴派 惠栋、江永、钱大昕稽考汉代经书旧注,摆脱后人附会,以求近古2、 皖派 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宗古求是注重文字校勘训诂总结考据规律说文解字研究卓有成就3、 浙东派全祖望和章学诚受黄宗羲的影响注重史学研究(三)晚清朴学重今文经,从纯学术研究中解放出来,与现实政治相结合,探求微言大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学术研究见长:俞樾 孙诒让章炳麟王国维:走出乾嘉传统,跨入现代学术殿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