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更要做“导”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0114014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教”师更要做“导”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做“教”师更要做“导”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做“教”师更要做“导”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做“教”师更要做“导”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做“教”师更要做“导”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教”师更要做“导”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教”师更要做“导”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教”师,更要做“导”师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小学 罗秋宏内容摘要: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与学的主体,在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时,也应该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做足课前预设,保证“导”得其位;营造现场氛围,力争“导”得其时;彰显教学智慧,追求“导”得其所。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主导作用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逐步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一个教师不管觉得自己教得多么好,如果学生最终没有获得应有的提高与进步,那么这种教也是徒劳的。这种观点迅速在教师中取得共识的结果之一

2、,是使得在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研究的首要对象。而作为课堂教学另一个侧面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实际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是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不管是课程改革以前的以学科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为理论基础的数学课堂,还是课程改革以来的以学生中心论为理论基础的数学课堂,学生都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来进行数学学习的。在课堂上,必须是教师想办法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随时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指明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3、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只有发挥好了以上作用,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于是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可忽视。老师,更是“导”师。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我们把教师和学生分别看成教与学的承担者,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经验以及全面素质方面在与学生的比较中占了绝对优势,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当仁不让地主导着教学活动。所以,在强调数学教学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目的明

4、确的学习,就需要做到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和本身的教学风格,做足课前预设,让教师的引导出现在最应该出现的地方,保证“导”得其位。其次还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出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教师的导出现在最应该出现的时候,力争“导”得其时。最后,教师的引导体现了教师全方位的修养与智慧,只有充分激活知识,才能“导”得其所。一、做足课前预设,保证“导”得其位有一种教学观点认为,课堂是动态的,教学的生成不可预设。教学预设只要有个简单的框架,然后根据课中生成的信息灵活应对即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种观点常常会使我们陷入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所适从,要么不作评价,要么敷衍搪塞的局面。究其原因

5、,还是因为教师课前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和对学生的了解,缺乏对课中生成问题的预设和思考,无法给学生以明确的回答和引领,从而使教师陷入“无法导”或“导不得法”的尴尬境地。在数学课堂上,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来把握,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来设计,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来组织,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来检验。如果没有课前预设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教师的导明确了学生探究的内容,指明了学生探究的方向,帮助学生选择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总结探究的结果。教师的导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明灯与风向标,它指引着学生在学海中不迷失方向,给予学生在学海里拼搏时的力量。教师的

6、导实际是对学生的学的有效介入。因此,教师的导必须注重注视两个方面:“介入的时机与介入的程度”。要把握介入的时机和程度又必须在分析教材、学生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上下足功夫,做足教学预设,才能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 “导”得其位。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科学。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彼此联系,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成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仔细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种种联系和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就可以在教学中较好的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师在教学预设中理清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

7、和纵横联系,正确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和引导。就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而言,它既有静态的知识目标又有动态的思维教学目标。在静态知识的背后,那些关于知识产生和形成时艰难的探索历程、丰富的思维过程、精彩动人的故事等数学文化和数学背景,是不可能被一一列入教材的。教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越多,对这些方面的情况越了解,越有利于找准导的方向,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想”。要想使导得其位,除了要考虑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数学文化背景外,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搞清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考察学生学得怎么样。只

8、有在作教学预设时把这些都考虑成熟了,我们才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在学生困惑时启发,在学生迷茫时指导,引导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二、营造现场氛围,力争“导”得其时1、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尽管教师因学识与综合素质占绝对优势而成为了课堂上得实际指导者,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服务。所以,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最大的效益。2、教师要在教学中

9、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应该淋漓尽致的发挥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时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打开思维的钥匙,把情境看做放飞思维的舞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尽情畅想,尽情创造。这样就使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机的结合。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人教版课标实验日教材四年级上册)时,为了渗透“同一平面”,教师出示一个相同颜色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魔方后,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师:魔方怎么玩?生:我们可以将它旋转。师:我们将它旋转成什么样子才算完成任务?生

10、:将魔方上颜色相同的小方块都转到同一个面上。师:现在老师手上的魔方相同颜色的方块在同一个面上吗?生:不在。师:(现场转动魔方,使相同的颜色都被旋转到同一个面上)现在颜色相同的方块都在同一个面上吗?生:(点头)都在同一个面上。师:谁来说说红色方块都在哪个面上?生:都在左边这个面上。师:白色方块呢?生:白色方块都在右边这个面上。师:这时,我们可以说相同颜色的方块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张纸无限大,然后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它们会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个平面”这一抽象的教学概念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其创设的一个“玩

11、魔方”的游戏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了“不同的面”,“相同的面”,“同一个面”这些很难用语言让学生理解的数学概念。但同时,这一情境的创设也容易引起学生对非数学因素的注意(如某些学生在平时玩魔方时的失败经验会导致其对教师成功奥秘的探究兴趣)。针对这种可能性,教师通过“现在老师手上的魔方相同颜色的方块在同一个面上吗?”“现在颜色相同的方块都在同一个面上吗?”“谁来说说红色方块都在哪个面上?”“这时,我们可以说相同颜色的方块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一连串的设问紧紧扣住相同颜色的方块是否在同一个面上这个核心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感知和初步理解“同一个平面”上

12、来,有效地排除了干扰,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总之,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取决于教师能否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适时引导学生注意和分析数学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运用数学方法,探求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思想方法。3、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认知冲突,恰当好处的质疑。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把握教学的重点,化解知识的难点,排除学习中的疑点。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我们应该依据教材的内容,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发现认知冲突,激起思维的浪花。这样的课堂动静结合,张驰迭起。有时为了制造悬念,我们也可刻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

13、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我将事先准备的具有同样大小的一个锐角的三种三角形夹于书中只露出相同的那个锐角,请同学们猜一猜书中夹的是什么三角形,针对学生的回答,每次都拿出与他们猜测都不一样的三角形,并贴于黑板上,便于他们观察,面对一张张充满疑惑的脸,师问:“你们想知道为什么次次都猜错吗?”悬念的产生,激起了学生对“悬念”的渴求,接着学生在我要第一个发现,我能导出答案的心理驱使下,有的开书去寻找,有的拿出三角形纸片自己折一折,有的相互议论终于有人发现了,刚才只观察了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无法判断其三角形的类型的。这样的

14、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重难点上,也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重难点处设疑,能产生波澜,能化难为易,化难为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思维,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主动设疑的同时,也应让学生学会质疑。一般来说,小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胆小。他们害怕教师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第二,不愿提.这部分学生大多对学习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因此,首先要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老师需要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了,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通过

15、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以问引问,激活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有产生新的问号。例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教师先任意出示一些线,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线分类吗?”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教师一一出示后,再提问:“对以上分类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有:为什么这么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是否可以第二次分类?分类后各类线叫什么名字?各类线有什么特征?教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学生挑选问题探索,讨论

16、,最后得到答案。接着提出新的问题:“生活中哪些东西看上去呈直线,线段的形状?”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恰如其分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三、彰显教学智慧,追求“导”得其所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教师要使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取得好的效果,“导”得其所,就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择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打破常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首先出示11至99的两位数表,然后将与本节课无关的整十的数框起来。师:我们要算出这张表中任意两个数相乘的积是什么。当然,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谁说说,你觉得最先从哪儿开头才好。生:11最小,我觉得应该从它开始。师:好。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