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1.61KB
约9页
文档ID:480096915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_第1页
1/9

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徐海亮黄河的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归根结底是一个地质环境问题本文在历史文献 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河床形态、堆积形态及黄土与环境的研究,采用历 史学、地理学、水利学方法,并吸取灰色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下游来 水来沙变化的历史事实,以及河道变迁的历史事实,认为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曾经 有过数个躁动期,有多次的水沙剧烈振动(两汉、宋金、元明、明清)相应地, 中下游河道进入躁动期来水来沙的突出变异,下游河道河床变形的加剧,导致 河道迁徙、改道事件频频发生唐宋以来环境恶化及这一相关变化趋势加强,明 请尤剧从历史长河看,环境演变对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起到决定性作用一、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研究今人对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做过各种研究,影响较大的诸如对决口改道的各种研究近 年在本课题中,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各阶段的具体变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考证从这些 研究中,特别是通过对决溢、变迁,河床堆积形态的探讨,认为应从黄河水沙变化与河床变 形的意义来认识黄河变迁,记载中的1500多次决溢事件以及人类重大的治河活动,可以从 更为深刻的含义上去理解从而在各种历史年表和笔者自己研究的河患事件中,筛选出38 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黄河下游重大河患与变迁事件。

筛选的根本原则是:这些事件正处于黄河 历史变迁时间序列的转折点上,或者处于变迁的高发阶段,它们客观地又非常突出地反映出 河道变迁中一系列重大的控制性变异,或反映出阶段性变异的某种后效;其中包括黄河来水 来沙的变化,在下游河道的上段所显示出的沿程淤积效应,同时也考虑到河口段的变化和溯 源反馈这些事件以自然变迁为主,同时也涉及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这样,客观地显示 出流域自然环境变迁、水沙变化的总趋势,以及在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和河道变迁的结果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变迁的重大事件,从宏观现象上披露了黄河河床堆积与河道游荡 性加强的实质钱宁根据北方多沙河流的水沙资料,提出游荡性指标表达式1:0= (A Q/0.5TQ n ) X (Qmax - Qmin/Qmax+ Qmin)0-6 (J/D35) 0-6 (B/h) 0处(W/B) 0.3其中第三因式显示了河床物质的才相对可变动性:隐含了河流来沙状况和冲淤变化的幅 度,第二因式突出了径流变幅对河流游荡性的影响总课题里其他子项目的研究,也从不同 的角度揭示出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形的关联2本文的指导思想和下面筛选出的重大河患年表, 都遵从这一数理表达的基本思路。

认为河患——特别是重大河患、变迁事件,是河床变形的 一个结果,实质上都反映出河流来水来沙的急剧变化,研究将这些经过特意筛选的河患事件, 作为来水来沙变异、变化的某种象征点;以河床变异(而非水文)来探讨水沙变化的规律,* “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课题子项目报告,辑入《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 究文集》(三),地质出版社,19921钱宁等,1987年,《河床演变学》P196,科学出版社2钱意颖1991 ;王玲等1991年见总课题论文集(一)地质出版社,1991年以及与河道变迁的关联表1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重大河患一变迁事件表时间(年)河患、变迁事件情况备注前132年东郡瓠子决口,泛淮河流域前109年屯氏河支分前39年屯氏支河绝公元1-5年河汴决坏11年河决魏郡,改行东郡(濮阳)东徐福龄、邹逸麟、叶青超归纳为大改道516-517 年前冀州大水,堤防糜烂《魏书》崔楷传700年人工分流,开马颊河893年河口淤阻,小改道954年自然分流,形成赤河1020 年天台埽决,泛淮河流域1034 年横陇埽决,脱离京东故道1048 年商胡埽决,出现北流徐、邹、叶归纳1060 年北流支分出二股河1077 年澶州曹村埽决,泛淮域1080-1081 年澶州小吴埽决,北流1099-1100 年口门上溯,迎阳苏村决,北流1166-1168年李固渡决,脱离滑澶河道1187 年大溜回北,再南下1194 年光禄村决,阳武以下脱离故道叶青超归纳为大改道1286 年大决。

中牟已有新分支1297 年莆口决口,有北徙之势1313 年河决数处,次年河口浅6尺1344 年白茅决口1391 年黑洋山决口邹逸麟归纳为大改道1448 年决二处,桃花峪以下大变,始变迁到明清河道方位1489-1494 年北决冲运,北堤形成叶青超归纳1534 年赵皮寨决口分流1546 年南流尽塞,分流局面自然结束邹逸麟归纳1558 年分流阻塞,皆不足泄,大决1578-1591 年贾鲁大河湮塞1606-1607 年人工疏导筑堤,归德徐州河相对固定下来1781-1783 年仪封商丘小改道参考文献[8]1677-1749 年河口急速延伸参考文献[8]1803-1810 年河口急速延伸参考文献[8]1843 年中牟大决,是年淤积严重1851 年丰县蟠龙镇大决,改徙入微山湖1855 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入渤海徐、邹、叶归纳二、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某些信息有关地质时期(特别是全新世)气候变迁、河流沉积环境变迁的许多研究,显示出古代河 流水沙与沉积环境的周期振荡,提出了不少时间序列,这也是认识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河 道变迁、分析水沙变化信息的总背景笔者在明清黄河的径流变化、中下游水情、水沙组合、水沙周期与河床堆积等方面作出 探讨,进一步认为明清来水呈周期变化,在丰水阶段中,平均年径流距平为正20〜100X 108m3,增幅4〜20%,特丰年距平可达200〜245X108m3,增幅50%;枯水阶段平均年径 流距平为负20〜115X108m3,减幅4〜23.5%,特枯年距平为负242X108m3,减幅50%。

而长达2000年的超长序列,最基本的水沙变化信息,仍是河患决溢史料利用《黄河 水利史述要》E的年表,分别统计每10年河患发生频次,进行滑动平均处理,初步划分出 以下河患频繁的阶段;⑴前132至公元11年;⑵268〜302年;⑶478至575年,⑷692~838 年,⑸924~1028 年;⑹ 1040〜1121 年;⑺ 1166〜1194 年;⑻ 1285 至 1366 年;⑼ 1381〜1462 年;(10)1552〜1637 年;(11)1650〜1709 年;(12)1721 至 1761 年;(13)1780〜1820 年;(14)1841〜1855 年,(15)1871〜1938年但是,河患的每一样本,并不简单地是反映单一的场次性洪水径流的 物理量,而应当是蕴含多元灰色关联的子集合的复杂系统,记为河患集合B = {W、G、D、 R、H、T、……}这里W为径流子集合,含径流过程、水量、流量、变率、水位等,G为泥沙子集合, 含来沙状况、过程、输沙率,颗粒组成等灰元素,D为河床边界条件,如河床物质构成等等, R为河床形态,如河型、纵横剖面等,H为人文背景因素,含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社会组 织,动乱与战乱等等灰元素;T为构造因素子集合,如中游新构造运动,华北平原地形变化、 海平面变化以及地球自转率变化等等灰元素。

本报告集中讨论W与G的变异,忽略D、R、 T与H的复杂因素当然,忽视任一子集合因素,都会导致系统认识的某些偏斜不论如 何,河患集合首先反映了水沙条件急剧变异的模糊信息因而,上述历史上河患决溢频次较 高且集中的阶段,也同时是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急剧变化的时段决溢在下游,特别是河南境 游荡性河段高发,反映出下游河道纵向调整的异常强化,这一调整,首先反映出来的是下游 上段的沿程淤积从统计角度看,明清河患的频次高于前代,延续时间较长,说明来水来沙 条件变异幅度甚于历代而且附表所示的重大事件,绝大部分处于河患频发段中,说明水沙 变化、河床变形,河道变迁的密切关联古人对黄河泥沙有定性和半定量的表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⑵黄河多沙,在西 周就被认识到,战国称其为“浊河”西汉末张戎提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支流泾水也有石水“其泥数斗”之说[3]张瑞瑾估计其含沙量可达700kg / m3北宋任伯 雨云“河流混浊,泥沙相半”,[4]沈立在《河防通议》中也说“河水一石而其泥数斗”明 代潘季驯多次引张戎言,论及河以四分之水挟载六分之沙,“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 二升之水,载八升之沙[5]即便通常以为水患较少、侵蚀较缓的唐代,孟郊与罗隐也有“流 出混沌河”与“莫把阿胶向此倾”的诗句。

汉代、宋代和明清的黄河来沙,在量级上特受当 局关注,可能当时存在明显的来沙剧增下游河道在堤防维持下迅猛淤积抬升和河口延伸,也是水沙变化最宝贵的信息西汉末 河南浚滑河段,入汛“河高出民屋”,“计出地上五尺所”[3]渤海湾第三道贝壳堤以东平原 的堆积主要也反映了前2世纪中叶以后淤泥质泥沙来源增强,直至公元11年河流改道,海 岸线推进约20km世说“安流八百年”的汉唐河道,在王景治河后,虽有湖泽淀淤泥沙, 但漯水受阻、沙沟出流、尾闾不畅,说明新道已发展为地上河西汉末沉积颗粒明显细化, 王莽河沉积物自中砂向细砂过渡,其间沉积环境急剧变化回浚滑段西汉至北宋累积约 3〜4m,汉唐故道山东段,一般河床相厚3〜5m北宋时河床急剧抬升,1034年形成的横陇 河道,仅行水10年,“又自下流先淤”,[5]遂有商胡决河商胡北流后经20年,“渐淤积, 则河行地上”,[5]二股河东流,30余年河床巳“高仰出于屋之上”[5]小吴北流,计有22 个年头过水,从地层剖面计淤厚3〜5m1100年苏村决口北流,次年巳淤1m多[5]汴河引 黄,有20年不浚,汴梁以下“河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 [7]典型的滑澶河段,宋金200 余年河床堆积厚约4.5m。

金末到明初,对来沙状况虽无过多描述,但以金故道河线演化形 成的贾鲁大河,断续行水约300余年,商丘虞城河床相厚约7〜10m明清黄河有大量的档 案、专著记载,故道也完整存在从万历间相对固定到咸丰改道,东坝头至云梯关,淤厚 8〜12m ;若从桃花峪剖面看,明初以来的淤积厚竟占西汉以来积厚的一半,而且主要发生在 景泰至道光年间,西汉末下游河床颗粒呈中砂一一细砂过渡,宋金呈细一一极细砂转化,明 清时进一步向粉砂转化,说明此个阶段沉积环境急剧变化,来沙量相对增多罔从以上回顾看出:前2世纪至公元1、2世纪,10世纪末一一12世纪末,13世纪中至 15世纪初,15世纪中至19世纪中,黄河下游来沙相对增多,河床加积,沉积物颗粒明显细 化来水来沙有过几次间歇性的波动、起伏,总趋势是变化加剧,来沙量是增多的这一变化,也在中游反映出来河出龙门,进入黄,汾、渭河谷地区,小北干流紧接河 口一一龙门河段,对于黄土高原环境变异反应最敏锐粗砂来源区的水沙变化,最先在这一 出口河段反映出来小北干流在唐宋以前尚非游荡河道,唐中叶到宋元时,河道横向变化增 加,不稳定性上升,明清时游荡性加剧,河道横向摆幅竟达5〜10km,最宽达19km,滩槽 冲淤变化甚剧,延及现代。

从三国以来该段河道年均淤厚1.8cm,沉积0.2133X108m3,明 代以来年均淤厚3.69cm,沉积0.417X108m3[9]明清淤积最甚的如蒲州,竞达16m,汇入 小北干流的支流洓水,汾河,乃至汾河支津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